必看!從 2mm 到更大!萬字深度解析好氧顆粒污泥原理到應用
好氧顆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技術是污水處理領域的一項革命性創新,其核心在于通過微生物的自凝聚能力,在無需載體的情況下形成致密、高效的顆粒狀生物膜。這項技術憑借其優異的污泥沉降性能、顯著減少占地面積、大幅降低能耗、污染物高效同步去除能力,正深刻改變傳統污水處理工藝技術格局。AGS系統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實現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同步去除及固液分離,極大簡化了工藝流程。
本報告深入剖析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機制與特性、形態與結構特征、機理、影響因素,并詳細闡述序批式(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和連續流(Continuous Flow Reactor, CFR)系統中的設計、運行控制及實際工程應用案例。
一、顆粒形成與特性
1、定義
以微生物來源構成的生物膜聚集體,具有在低水力剪切力的情況下不發生絮凝,比傳統活性污泥具有更快的沉降速度的特點。
這定義強調AGS的三個關鍵屬性:首先,其本質是微生物的自聚集體,無需外部載體即可形成穩定的結構;其次,與傳統活性污泥絮體不同,AGS在低剪切力條件下仍能保持離散的顆粒形態,不會發生絮凝;最后,其沉降速度遠超傳統活性污泥,這是實現緊湊型污水處理的關鍵。

圖1 活性污泥與好氧顆粒污泥對比圖
圖源:AquaNereda_Presentation_WWOA_Lake_Michigan
?粒徑:AGS的最小粒徑通常為0.2mm,其中SBR-AGS典型范圍為0.3~2.5mm,CFR-AGS粒徑≤1mm。
?密度:約 1035±14 kg /m3 。

圖2 好氧顆粒污泥粒徑圖
圖源:Aerobic Granular Sludge_ASPIRE HongKong 2019—Mark Van Loosdrecht
污泥容積指數(Sludge Volume Index, SVI):SVI??是指污泥混合液經50分鐘靜沉后,1克干污泥所占的容積(單位:mL/g);同理,SVI?是分鐘靜沉后1克干污泥所占的容積;該指標是用來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的關鍵指標。通常AGS的SVI??<60 mL/g,且SVI?/SVI??比值接近1.0,該指標量化了AGS卓越的沉降性能。此外,顆粒污泥還具備足夠的物理強度,以承受反應器內水流的高剪切力,從而在動態水流中保持結構完整性。

圖3 活性污泥與好氧顆粒污泥沉降性對比圖
圖源:AquaNereda_Presentation_WWOA_Lake_Michigan
2、工藝技術原理
AGS技術核心是利用微生物自聚集形成高效顆粒狀生物膜,無需外部載體。其創新性體現在:
?單反應器:在同一反應器內完成有機物、氮磷去除及泥水分離,實現緊湊高效處理。
?設計實現:①序批式(SBR)通過時間分隔創造厭氧/缺氧/好氧環境。一個典型的SBR循環包括進水、反應(曝氣)、沉降和排水等階段,這些階段在時間上依次進行,從而在同一反應器內周期性地創造出厭氧、缺氧、好氧等不同的氧化還原環境,使得多種生物反應得以高效協同。②連續流(CFR):通過空間設計模擬濃度梯度,維持顆粒穩定性,通過串聯多級反應器、設置內部隔板或引入外部選擇器等方式,CFR系統能夠模擬SBR中底物和氧氣的濃度梯度,并施加物理選擇壓力,從而在連續流條件下誘導和維持顆粒的生長 。
?顆粒微環境優勢:致密結構自然形成好氧外層(硝化)與缺氧/厭氧內層(反硝化/釋磷),實現多反應同步進行。
?革命性效益:較傳統工藝減少50%占地與能耗,降低30%運行成本,成為可持續污水處理標桿技術。
3、形態與結構特征

圖4 活性污泥與好氧顆粒污泥對比圖
圖源:AquaNereda_AGS_Technology_WhitePaper_2019
好氧顆粒污泥(AGS)的主要形態與結構特征如下:
?宏觀形態:呈球形或類球形,結構致密,邊界清晰,表面相對光滑,顏色多為棕色、棕黃色或白色。
?尺寸范圍:0.2毫米至6.8毫米不等,但在連續流反應器(CFR)中培養的顆粒平均尺寸通常小于1毫米(可能與低底物濃度有關)。
?特殊結構:部分顆粒表面可能出現指狀突起,降低其終沉降速度達27%,從而影響反應器內污泥濃度和床層穩定性。
AGS在微觀結構上具有精密組織,核心為致密生物量聚集體,生物量濃度達35?50 kg/m3,沉降后污泥床中可達25 kg/m3。這種高密度結構使其沉降速度快,并能維持反應器內高生物量濃度。顆粒內部的分層結構是實現多功能集成的關鍵。外層為好氧區,富集好氧異養菌(OHO、PAO、GAO)和自養硝化細菌(AOB、NOB),負責有機物降解和氨氮硝化;內層因缺氧形成厭氧區,富集反硝化菌(DOHO、DPAO、DGAO)、厭氧氨氧化菌(Anammox)、聚磷菌(PAO),進行反硝化和磷釋放。這種"智能分區"使復雜生物反應能微觀同步進行。胞外聚合物(EPS)是維持AGS結構穩定性和細胞間連接的關鍵成分,主要由多糖、蛋白質等大分子構成。EPS形成微生物間的復雜網絡,增強顆粒結構穩定性并促進細胞粘附,同時也是微生物應對環境壓力(如饑餓、有毒物質)的保護機制。此外顆粒核心可能無細胞空隙,可能與內部擴散限制有關。
4、形成機制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機制可歸納為三個關鍵環節:微生物自聚集、環境選擇壓力調控、底物代謝協同作用。
?微生物自聚集機制: 微生物自聚集始于絮體階段(Flocs)的微生物絲狀菌(filaments)、桿菌(rods)、球菌(cocci)在選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生長調控(Growth)因素驅動下,形成致密核殼結構(Microbial granule)。通過細胞表面疏水性增加實現可逆粘附。隨后,胞外聚合物(EPS)作為"膠水"形成網絡,促使不可逆聚集和生長,最終穩定微生物聚集體。EPS在維持顆粒結構穩定性起到關鍵作用。

圖5 好氧顆粒污泥形成機制
圖源:Sarma, S.J. et al., 2017. Finding knowledge gaps in aerobic granulation technology
?“飽食-饑餓”機制:“飽食-饑餓”策略是AGS(好氧顆粒污泥)形成的核心機制。通過周期性底物供應(如SBR或CFR系統),微生物在“飽食期”快速攝取底物(如乙酸鹽)并轉化為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等儲存物質;在“饑餓期”則消耗儲存物PHA維持生長。這種策略使高效儲存底物的微生物(如聚磷菌PAO、聚糖菌GAO)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促進致密顆粒結構形成。
?選擇壓力機制:
① 水力剪切力:顆粒形成的關鍵因素,它促進微生物運動、碰撞和EPS分泌,增強細胞疏水性,利于微聚集體形成。適當剪切力還能去除過長絲狀菌,維持顆粒致密光滑的形態。
②沉降速度: AGS系統通過設定較短的沉降時間,選擇性洗出沉降慢的生物量(如松散絮體和小顆粒),僅保留沉降速度快的顆粒,從而富集沉降性能優異的顆粒。
③厭氧進水選擇:通過底部進水方式對顆粒污泥的形成和穩定起關鍵作用。使顆粒與高濃度進水充分接觸,促進PAO/GAO等微生物高效儲存底物。大顆粒因沉降速度快而優先接觸底物,形成"強者更強"的正反饋循環。
④GFS/n-GFS比例:廢水中顆粒形成底物(GFS,如揮發性脂肪酸、可厭氧轉化的易生物降解底物)與非顆粒形成底物(n-GFS)的比例及飽食/饑餓比是決定污泥顆粒化能否從滯后階段過渡到快速顆粒化階段的關鍵因素。
⑤碎粒聚合: 顆粒生長到一定尺寸后會破碎成小碎片,這些碎片可作為新顆粒種子,加速顆粒化過程并跳過初始滯后階段。
5、污染物去除
?脫氮:硝化(自養菌):① 氨氧化細菌(AOB)NH?? → NO??;②亞硝酸鹽氧化細菌(NOB):NO?? → NO??;反硝化(異養菌):NO?? → N?(釋放至大氣),包括①(D)OHO:(反硝化)普通異養菌/②(D)PAO:(反硝化)聚磷菌/③(D)GAO:(反硝化)聚糖菌。
?除磷:厭氧階段聚磷菌(PAO)攝取揮發性脂肪酸(VFA),以聚羥基脂肪酸酯(PHA)形式儲存,同時分解聚磷酸鹽釋放PO?3?;好氧/缺氧階段:聚磷菌(PAO)氧化PHA,吸收過量PO?3?并儲存為聚磷酸鹽(PP),本階段除磷量較厭氧階段高18%;反硝化聚磷菌(DPAO)可同步脫氮除磷,降低曝氣與碳需求;聚糖菌(GAO)競爭碳源但不除磷,可通過調控高P:COD、低COD:N、高DO抑制其活性。
?COD去除:好氧階段普通異養菌(OHO)以O?為電子受體,將COD轉化為CO?;缺氧階段(反硝化)普通異養菌(DOHO)反硝化消耗COD;厭氧階段聚磷菌(PAO)/聚糖菌(GAO)儲存揮發性脂肪酸(VFA),即易生物降解COD(rbCOD)。

圖6 不同菌種不同功能反應統計圖
圖源:DESIG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REACTORS BATCH VERSUS CONTINUOUS SYSTEMS
6、影響因素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維持、性能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具體如下:
?易生物降解COD(rbCOD): 影響顆粒穩定性。rbCOD的可用性對顆粒的形成和長期穩定性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好氧rbCOD攝取占主導會導致絲狀菌過度生長,進而引起顆粒不穩定、生物量流失 ;厭氧rbCOD攝取占主導促進AGS顆粒穩定。

表1 厭氧/好氧rbCOD的AGS代謝對比表
?有機負荷率(OLR):影響顆粒強度和大小。低OLR形成小且致密的顆粒,高OLR產生大而脆弱的顆粒,過高則導致顆粒解體。
?水力剪切力:對顆粒形成至關重要。低強度水力剪切力則引發絲狀菌過度增殖和絮體問題;中強度能促進致密穩定結構生成,去除過長絲狀菌并增強細胞粘附;高強度水力剪切力易致顆粒破碎。
?沉降時間:短沉降時間是AGS實現顆粒選擇的關鍵,通過控制沉降時間洗出沉降性能差的生物量(如絮體和小型顆粒),保留富集沉降性能好的顆粒。
?水力停留時間(HRT)/SBR循環時間: 短HRT、SBR循環時間利于懸浮生物量的洗出從而促進顆粒化過程。
?進水模式: 反應器底部在厭氧階段以推流進水模式被證實比脈沖進水模式更能有效地將底物優先分配給大顆粒,從而顯著增強顆粒化過程的穩定性和效率。
?溶解氧(DO)濃度: DO濃度對顆粒內部的氧氣滲透深度和厭氧區大小有決定性影響,進而影響同時硝化反硝化(SND)的效率和顆粒的穩定性。低DO濃度有利于節能和脫氮,但過低可能導致顆粒不穩定和絲狀菌生長。
?溫度:①啟動溫度: 在8°C下啟動AGS反應器易導致顆粒結構不規則、生物量流失及運行不穩定,尤其在好氧rbCOD攝取占主導情況下更顯著。策略:建議初始在20°C左右啟動,待顆粒結構穩定后逐步降溫,可提升系統穩定性與脫氮效能。②低溫影響: 顆粒穩定后,其硝化受溫度影響小于傳統活性污泥(CAS),因生物膜結構及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能力可維持自養微生物活性。低溫仍會降低脫氮除磷效率,尤其在碳源不足時。
?污泥接種與強化:①接種: 投加成熟顆粒污泥或特定功能菌可加速AGS啟動,提高顆粒形成效率及穩定性。②強化: 投加絮狀污泥(作為生物核)或Ca2?(中和電荷),可促進顆粒快速形成并增強其穩定性和沉降性。
?微生物群落組成:①PAO/GAO的豐度: 聚磷菌(PAO)和聚糖菌(GAO)是厭氧COD儲存的關鍵功能菌群,其豐度直接影響AGS的穩定性和除磷效率。PAO促進顆粒結構致密化(通過聚磷代謝增強沉降性),提高系統除磷能力;GAO過度增殖可能削弱PAOs功能,導致除磷效率下降。②絲狀細菌: 絲狀細菌過度生長會導致顆粒結構松散、沉降性能差。

圖6 好氧顆粒污泥FISH分析圖
圖源:AquaNereda_Presentation_WWOA_Lake_Michigan
?顆粒孔隙限制:顆粒的孔隙結構利于實現"空間分層代謝",但致密結構會阻礙底物向內部擴散使代謝產物積累,降低核心微生物活性,可能影響反應效率(如硝化、除磷)。這種結構特性既是顆粒污泥能實現高效脫氮除磷的基礎,也是工藝控制需要精確把握的關鍵參數。

圖7 好氧顆粒污泥分層傳質示意圖
圖源:Nanchariaah, Y.V. et al, 2018.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technology: Mechanisms of granulation and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二、序批式工藝
1、工藝流程
序批式好氧顆粒污泥(SBR-AGS)工藝核心是所有工藝階段均在同一個反應器進行,主要包含如下階段:
?進水與潷水階段(厭氧期):反應器底部進水,上升水流推動沉降在底部的污泥床,出水從反應器頂部堰口排出。 底部進水促進高濃度進水與污泥床的充分混合,加速PAO/GAO對易降解COD的厭氧攝取與儲存;上升水流通過流速控制實現污泥截留與清水排出,減少出水擾動,維持系統穩定性。
?反應階段(曝氣期):反應器底部的曝氣器開始鼓入空氣為系統提供氧氣使顆粒污泥在整個反應器內充分混合并提供水力剪切力。主要進行有機物的好氧降解、氨氮的硝化反應。由于AGS顆粒內部存在氧氣濃度梯度,即使在曝氣期間,顆粒核心仍能維持缺氧環境,從而實現同時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SND)。此外,聚磷菌(PAO)在此階段利用儲存的PHA進行磷的攝取,實現生物除磷。
?沉降與排放階段:停止曝氣后顆粒污泥迅速沉降至反應器底部,在位于污泥床頂部的排放口排泥以去除系統中沉降性較差的污泥絮體。主要實現快速高效的固液分離,通過排泥控制以維持顆粒污泥在系統中的優勢地位。

圖8 SBR-AGS工藝流程示意圖
圖源:Aerobic Granular Sludge Process Wolcott WWTP Unified Govt. of KCK - Lewes BPW Presentation by Brandon J. Coleman, PE
2、工藝控制
SBR-AGS系統主要運行控制參數如下:
?污泥濃度(MLSS): 典型運行MLSS濃度為 8?15 g/L 。以?sterr?d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期,平均MLSS達到 8.8?9.1 g/L。
?污泥體積指數(SVI): AGS的SVI?接近SVI??,典型值在 30?60 mL/g 之間。以?sterr?d污水處理廠的平均SVI??為 46?47 mL/g ,而同期CAS的SVI??為263 mL/g。
?污泥停留時間(SRT)/顆粒停留時間分布(GRTD):顆粒大小與SRT直接相關,大顆粒及核心生物量停留時間更長。?sterr?d污水廠AGS系統平均SRT達28-66天。
?體積交換比(VER): 為每個循環進水容積與反應器總容積之比,通常范圍35-55%。
?曝氣控制: 在線監測NH??-N濃度當達到預設的設定點(例如2-3.5 mg/L)時停止曝氣 ;曝氣的溶解氧常規范圍1.0-2.0 mg/L,冬季提升至2.5-3 mg/L以保障硝化效率。
SBR-AGS系統過程控制策略如下:
?硝酸鹽產率: 動態監測氨氮、硝酸鹽、磷酸鹽、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多參數而調整溶解氧設定實現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最大轉化以及最小能耗。
?氮氣脫氣: 進水前短時曝氣以去除過飽和溶解在污泥混合液中易導致污泥上浮的氮氣。

圖9 采用Nereda技術的荷蘭埃佩污水處理廠 (WWTP)
圖源://nereda.haskoning.com/en/projects/the-netherlands-epe
三、連續流工藝
1、工藝流程
在連續流(CFR)系統中實現好氧顆粒污泥(AGS)的形成和穩定維持,是AGS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方向。以Westbank工藝為例,在A2O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進:
①增設獨立厭氧預發酵反應器:將初沉污泥中的有機物發酵生成VFAs(如乙酸、丙酸),刺激顆粒污泥分泌EPS(胞外聚合物);
②縮短原厭氧區的水力停留時間30%:因VFAs已預發酵,厭氧區作用僅需完成釋磷,節省空間和成本;
③缺氧-好氧區優化溶解氧(DO)梯度:好氧區DO=2.5mg/L促進顆粒外層硝化菌,內部維持缺氧微環境;
④增設顆粒污泥篩選器:利用沉降速度差異,采用斜板或者離心作用使重顆粒快速沉降、輕絮體排出系統;
⑤控制預發酵出水維持較高的F/M:旨在促使微生物分泌EPS(多糖/蛋白質),為顆粒提供結構骨架,避免水力剪切導致顆粒污泥的解體;
⑥控制污泥間歇回流持續時間/采用動態進水策略:模擬“飽食-饑餓”機制延長底物利用梯度,強化微生物聚集動力。

圖10 連續流好氧顆粒污泥工藝流程圖
圖源:Innovative Process for Granulation of Continuous Flow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Bev Stinson - Ph.D, Global Wastewater Technology Leader Jeff Reade - Senior Wastewater Process Specialist
連續流(CFR)系統的核心挑戰是連續混合條件下難以形成SBR特有的底物濃度梯度和選擇壓力機制。為克服這些挑戰,連續流AGS工藝采用多種策略來模擬SBR中的關鍵條件:
?多級串聯反應器構型旨在模擬SBR中的“飽食-饑餓”機制,將多個推流反應器串聯起來,使底物濃度沿流程逐漸降低,從而在反應器序列前端形成高底物濃度的“飽食區”,在后端形成低底物濃度的“饑餓區”。通過調整串聯室的數量和體積,實現不同的飽食-饑餓停留時間比。
?厭氧-飽食反應器旨在使易生物降解底物(rbCOD)在進入好氧區之前,使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充分攝取和儲存。這對于抑制因rbCOD溢流到好氧區而致絲狀菌的過度生長并維持顆粒穩定性至關重要。通過在反應器內部設厭氧區或者通過外部設置獨立厭氧反應器實現。
?固液分離器旨在反應器內部或外部施加物理選擇壓力(沉降速度、密度/尺寸)分離并回收顆粒污泥,同時排出沉降性能差的絮狀污泥。通過增設高效沉淀池、水力旋流器等實現。
2、工藝控制
CFR-AGS系統主要運行控制參數如下:
?污泥濃度(MLSS): CFR-AGS系統的MLSS濃度通常在4-6 g/L的范圍內,膜生物反應器(MBRs)可以實現更高的MLSS濃度(最高可達16 g/L)。
?顆粒尺寸:CFRs中AGS平均粒徑<1mm,顯著小于SBRs培養的顆粒,原因是底物滲透深度較淺限制顆粒生長,但沉降性及污染物去除效率與SBRs相當。
?污泥體積指數(SVI):SVI??范圍2-100 mL/,其中80%<60 mL/g,沉降性能優異。SVI?/SVI??比值:1.0-1.3,沉降快速穩定。
?水力停留時間(HRT): CFR-AGS系統的HRT范圍廣泛,從1.6小時到27小時不等,具體取決于處理目標和進水特性 。HRT的選擇直接影響反應器體積和處理效率。
?有機負荷率(OLR): OLR是衡量單位反應器體積每天處理有機物量的指標,其范圍從0.15到39.0 kg/(m3·day。OLR的選擇需平衡處理效率和顆粒穩定性。
?污泥齡(SRT): 在CFR-AGS系統中,污泥齡(SRT)的維持至關重要,它必須足夠長以確保慢生長微生物(如硝化菌)的充分生長和活性,從而實現高效的氮去除。
?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范圍37-600 mg/g VSS,在顆粒化啟動階段含量上升,顆粒化穩定運行階段含量下降,這一趨勢與SBRs中觀察結果一致。
?曝氣強度:控制強度旨在調節水力剪切力,以促進顆粒形成與維持,并同時避免過高(顆粒破碎)或過低(絲狀菌增殖)。

圖11 彭蒂克頓市AWWTP連續流顆粒污泥示范項目
圖源:An Innovative Process for Granulation of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for BNR Infra-stretching.pdf
四、運行調試
1、調試啟動
污泥接種來源主要包括傳統活性污泥、好氧顆粒污泥,其中接種運行穩定AGS顆粒污泥被認為是加速顆粒化過程最有效的方法。接種特定菌株(反硝化細菌等顆粒)、自制球形脫水活性污泥、將厭氧顆粒污泥轉化為好氧顆粒污泥等生物強化方式 。
調試啟動:
①延滯期(Lag Phase):特征為接種后顆粒化進程緩慢,絮體與“原生顆粒”(直徑100-200 μm,沉降性能類似絮體)形成,但顆粒化程度變化不明顯;原生顆粒可能被絮體包裹,洗出幾率均等,導致選擇性排放效果有限;生長機制為顆粒生長依賴隨機過程,原生顆粒未必每循環均能獲取底物;影響因素包括 顆粒形成底物(GFS)與非顆粒形成底物(n-GFS)比例、原生顆粒生長與新絮體產生的動態平衡。
②顆粒化期(Granulation Phase)主要包括快速顆粒化階段、大顆粒規模效應階段;延滯期后系統進入快速顆粒化期,小顆粒(200-1000 μm)因沉降速度優勢(顯著快于絮體和原生顆粒)獲得競爭主導權,特征為更易沉降至反應器底部,底物獲取效率高,被選擇性洗出的概率大幅降低;小顆粒快速生長為大顆粒(>1000 μm)后進入大顆粒規模效應階段,特征為沉降速度進一步加快(可達20-80 m/h),生長機制為幾乎每次循環均能高效獲取底物且幾乎不被洗出,導致大顆粒壟斷顆粒形成底物(GFS),原生顆粒因資源不足被逐步淘汰;影響因素包括:上升流速(0.5-1.0 m/h為宜)、水力剪切力、底物特性(高COD>5000 mg/L、Ca2?>50 mg/L為宜)、負荷提升適應性等。
2、問題應對

表2:AGS反應器調試問題與應對策略
五、應用
荷蘭DHV公司開發的基于SBR-AGS的Nereda?技術(源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經過30年研發(含12年中試),自2005年首個項目投運以來,已在全球21個國家落地100多個項目,其中60個已運營(8個超10年),其優勢包括:
①經濟性:累計節電5800萬千瓦時,池容減少50%-75%,降低建設與運行成本;
②操作簡便:采用“一池式”設計和高污泥濃度(MLSS 7-12 g/L),配備自動化控制器AquaSuite?;
③環境效益:通過LCA認證,顯著降低碳足跡和藥劑使用量。
首創環保集團于2016年與北京建筑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荷污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自主研發基于SBR-AGS的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近期,首創環保集團作為工藝包成功簽約浙江海寧市丁橋污水處理廠設施設備更新提升工程項目,該項目將利用CREATE好氧顆粒污泥技術,對一期SBR生物處理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旨在將生物處理能力從4萬噸/擴能至7萬噸/天,投資低于新建項目,凸顯“輕量改造”優勢。
清華大學王凱軍老師團隊完成全球首個大規模CFR-AGS工程(2.5×10? m3/d),通過改造AAO工藝實現:
①性能提升:啟動1個月后,絮狀污泥逐漸轉變為顆粒污泥。在穩定運行階段,污泥平均顆粒由31.9μm增加至138.5μm,顆粒污泥占比28.9%(粒徑>200μm),出水COD/NH4+-N/TN穩定達標;
②微生物富集:顆粒污泥中反硝化除磷菌(DPAOs)富集,豐度達3.29%;
③節能降耗:功耗降低38.2%,節約了1/3污泥回流能耗。

表3:AGS商業化應用案例統計
聲明:本文轉自環境技術極客,作者魯波。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