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 vs 提標擴容,行業兩類技術思路如何平衡?
導語:在生態文明及“美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水環境質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指標,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面對管網歷史欠賬與日益嚴苛的水質目標,中國水務行業正站在技術路徑選擇的十字路口。“提質增效”與“提標擴容”,兩種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技術思路,關乎萬億級投資效率、城市韌性安全、流域生態健康乃至“美麗中國”建設成效的重大戰略命題。如何統籌二者,考驗著行業智慧與治理能力。
一、提質增效:系統優化、長治久安
提質增效主張將重心放在污水收集系統,通過修復和完善管網,從源頭上杜絕外水入滲和污水外溢,從而提升水務系統的運行效率和處理效果,實現長治久安。

這一思路的形成背景與中國城市化進程、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密切相關。早期城市發展過程中,由于“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許多城市的排水管網建設滯后,存在管網覆蓋率低、管道老化破損、錯接混接嚴重等問題,導致大量污水直排或滲漏,污水處理廠進水量不足、進水濃度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制約水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 。
因此,“提質增效”應運而生,旨在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歷史欠賬和瓶頸問題,通過補齊管網短板、強化運營維護、優化管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系統整體效能的躍升。如“十四五”期間,全國規劃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 8萬公里,投資達千億級。
“提質增效”催生了一個龐大且專業的市場,相關需求主要包括:管網建設、檢測與修復、智能化改造、一體化運營、老舊小區/城區改造等細分市場。頂層設計強調水務系統各環節的協同優化,關注生命周期成本,前期投入管網建設,降低長期運維與污染治理成本。
在全球范圍內,“提質增效”不乏案例。如歐洲擁有龐大的老舊管網系統,據估計20%的管網狀況不佳,每年在管網修復上的投入高達數十億歐元;美國同樣面臨嚴峻的管網老化問題,EPA曾估計修復資金需求高達數千億美元 。各州和市政府的資本改善計劃(CIP)中,管網修復和更換通常是核心組成部分。
二、提標擴容:末端治理、務實應對
提標擴容是在判斷管網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基礎上,主張基于已建成的大規模污水處理設施,通過工藝更新,擴大處理能力以容納包括部分外水在內的混合污水,同時提高出水標準,確保即使在現狀進水條件下,也能改善受納水體的水質。這一思路的形成背景包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續增長導致污水排放量增長、國家和地方對水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嚴格、管網建設滯后或質量不高、可投入資金有限等。
“提標擴容”的實施,往往是在有限的場地和資金條件下,通過增加預處理單元、替代技術裝備、投加藥劑等方式,強化處理效果、提高處理效率。這種思路更側重于在末端處理環節進行技術革新和能力提升,在現狀條件下改善水環境質量。

其催生的市場也與“提質增效”不同。主要包括MBR膜技術、高效生物反應器、智能控制系統、藥劑供應、運營服務等市場。需求方多為面臨容量瓶頸或排放標準升級的水務企業,或土地受限的城市地區。頂層設計強調環境效益優先、資源集約、技術創新。
這一思路也有著廣泛案例。如深圳茅洲河治理過程中,對中上游段的污水處理設施開展提標擴容,出水標準提至準Ⅳ類;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通過采用全流程節能降耗精準運行控制技術進行原址提標,實現生物池水力停留時間縮短1/3,進水污染物負荷擴容超過設計值25%,出水指標達到準IV類;中歐和東歐,許多因管網不配套而未充分利用的污水廠,其升級改造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考量。
三、兩種思路的技術經濟性差異與適用場景
“提質增效”與“提標擴容”在技術經濟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其適用場景也各有側重。在選擇策略上,與具體區域的水環境狀況、管網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條件以及政策要求等因素相關。

實際上,在多地實踐中,兩種思路也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如,北京市在“十四五”規劃中,既強調加快城鎮污水收集處理體系提質增效,補齊管網短板,又規劃新建、升級擴建污水處理廠39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5萬立方米/日,體現了“廠網并重”的思路;福州市在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中,也同步實施了污水廠的提標擴容改造等。
提質增效與提標擴容分別代表了水務行業對“基礎設施優化”與“技術突破”的不同路徑選擇。中長期視角下,水務行業發展重心,與兩種技術思路的占比份額、分化趨勢息息相關。對此,您怎么看?歡迎留言交流。
聲明:本文轉自未來新水務。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