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飄出 "化糞池味"?揭秘硫醚類物質的 "異味陰謀" 與行業破局戰
一、從社會熱點看硫醚:兩次自來水異味事件的共同元兇
2024 年寧夏吳忠譚橋村,皮草公司中水混入管網引發水質危機;2025 年杭州余杭區,"化糞池味" 自來水讓居民搶購瓶裝水、餐館改用桶裝水烹飪 —— 兩起事件看似無關,卻指向同一類物質:硫醚類化合物。這類物質雖濃度極低,卻能通過強烈異味引發公眾對飲用水安全的信任危機,成為環保與水行業必須直面的民生痛點。

二、硫醚類物質:小濃度為何能掀起大波瀾?
硫醚類物質(通式 R-S-R')的 "殺傷力" 源于其獨特屬性,對水處理技術構成天然挑戰:
?物理特性 "難纏"
低水溶性(如 DMTS 僅 0.04g/L)、強揮發性,常規沉淀、過濾工藝難以捕捉,如同 "會隱身的異味源";
?感官沖擊 "致命"
嗅閾值極低(DMTS 僅 0.1μg/L),微量即可產生 "腐爛卷心菜"" 化糞池 " 等刺鼻氣味,直接突破公眾對飲用水的感官底線。
三、自來水出現硫醚的三大路徑:從水源到龍頭的全鏈條漏洞
硫醚進入自來水并非單一環節問題,而是水源、處理、管網全流程風險的集中爆發:
1. 水源端:富營養化水體的 "自然產物"
我國 80% 水源水存在嗅味問題,30% 重要湖泊(水庫)富營養化 —— 藍藻、綠藻死亡后,含硫氨基酸經厭氧微生物分解,轉化為硫醚。2025 年余杭事件正值高溫期,水溫升高加速了這一過程,成為異味爆發的 "助推器"。
2. 處理端:傳統工藝的 "力不從心"
"混凝 - 沉淀 - 過濾 - 消毒" 傳統工藝對溶解性硫醚去除有限,應急響應滯后更添風險。余杭水廠在異味出現后才啟動預案,暴露了實時監測與快速處理能力的短板。
3. 管網端:老舊管道的 "二次污染"
管網生物膜、死水端缺氧環境中,硫酸鹽還原菌將硫酸鹽轉化為硫化氫,再與有機物反應生成硫醚。全國數據顯示,31.1% 的出廠水仍能檢出硫醚,管網成為 "漏網之魚" 的溫床。
四、破局之道:從應急處理到長效防控的全鏈條方案
1. 應急處理:快速平息異味的 "組合拳"
?水廠端:投加高錳酸鉀(0.5-2mg/L)氧化硫醚,配合粉末活性炭(10-30mg/L)吸附,余杭事件中以此快速控制異味;
?管網端:開啟消防栓沖洗死水,保證余氯(>0.3mg/L)抑制微生物活動;
?家庭端:活性炭濾芯過濾、煮沸通風(利用揮發性除味)可臨時應對。
2. 長效防控:構建從源頭到龍頭的防護網
?水源治理
重點流域控氮磷(污水處理廠 TP<0.3mg/L)、建湖濱濕地,減少藻類繁殖 "土壤";
?工藝升級
水廠增設預氧化 + 臭氧 - 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臭氧劑量 2-4mg/L),膜技術(超濾 + 納濾)精準截留;
?管網優化
更換老舊鑄鐵管為 PE 管,保持流速 > 0.3m/s 避免死水,定期沖洗抑制生物膜;
?智慧預警
從水源地藻類監測儀到用戶端異味投訴 APP,全流程實時監控,異常時快速啟動應急方案。
五、異味治理是行業升級的 "試金石"
硫醚類物質引發的自來水異味,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環保與水行業技術升級的契機。唯有打通水源保護、工藝革新、管網管理、公眾溝通的全鏈條,才能讓 "放心水" 從承諾變為現實,重新贏回公眾對自來水的信任
聲明:本文轉自低碳環保圈。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