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賬款占比超50%,多家環企走向破產清算,環保行業越干越虧?
導語:環保行業應收賬款積弊已久,徹底解決并非一蹴而就。盡管政策春風已至,但部分地區落實進度緩慢,企業仍在漫長等待中煎熬。
近期,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陸續披露,從各家上市環保企業的“期中考”成績來看,超六成都在虧損。
大膽設想,若將視角拓展至整個環保行業,虧損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隨著下半年的啟程,應收賬款問題再次凸顯,成為壓在許多中小環企身上“最沉重的負擔”—— 回款遲滯,不僅直接吞噬利潤,更可能掐斷寶貴的現金流,使大家深陷“越干越虧”的困局,嚴重的可能直接走向破產清算的局面。
一、“收到百萬元回款的環保公司已破產” 因債務危機走向破產結局并非個例
最近比較令人惋惜的,大概就是“收到百萬元回款時,環保公司已破產”這則新聞。
7月22日,湖南省洞口縣人民法院發布一則公示,一筆金額為102.39萬元的執行款即將匯出,該款項是天津健威澤節能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健威澤”)向洞口縣為百水泥廠及其負責人曾維柏追償合同糾紛的執行款。
據有關消息顯示,由于被執行人洞口縣為百水泥廠“深陷債務泥沼”,導致這比執行款遲遲無法到位。
當今年7月這筆款項終于執行到位時,健威澤卻已被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這筆“遲到”的回款,對于已經倒下的健威澤而言,已然失去了當時的意義。
它殘酷地揭示了:在漫長的回款周期與司法執行過程中,中小環保企業脆弱生命線的極限。
項目完成了,官司打贏了,錢最終也執行到了,但企業卻沒能等到那一刻。這不僅是健威澤的悲劇,更是整個環保行業應收賬款風險巨大破壞力的縮影。
與此同時,《環保水圈》也注意到,近期因應收賬款、無法及時償還債務、資不抵債等原因,而走向破產局面的環保公司,不在少數。
?7月28日,山東迪芬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破產財產即將拍賣。
?4月21日,申請人淄博圣元公司、中再危廢公司以被申請人山東科臻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當地法院申請對科臻環保公司破產清算。 4月28日,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該公司的破產申請。
?4月,青島康尼爾董家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民法院經審查已裁定受理。
?3月,浙江愛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嚴重資不抵債被申請破產清算,湖州南太湖新區人民法院已受理該事宜。
這些案例不斷敲響警鐘:環保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正深陷應收賬款困局,項目墊資大、回款周期長,疊加司法執行耗時,脆弱的資金鏈往往難承重壓。
二、應收賬款占當期營收比例 長期維持在50%甚至更高
嚴峻的應收賬款問題,是懸在整個環保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大型環企、上市公司和中小環保民企的回款困境,本質是相同的。
觀察眾多上市環保公司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應收賬款高壓是普遍現象。許多頭部企業應收賬款余額占當期營收的比例長期維持在50%甚至更高,這意味著辛苦完成的工程和運營服務,絕大部分未能轉化為實際現金流。
中國水網統計的“2024年228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數據”中提到,有4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甚至超過營業收入。其中一家企業的營收約為28億,而應收賬款則超過70億元,是營收的2.5倍。
顯而易見的,環保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現狀可以說相當“不健康”。
以鵬鷂環保為例,其應收賬款從2019年的5.8億元飆升至2020年的9.7億元,2024年更是達到13.48億元,占總資產的41%。
巨額應收賬款已迫使企業掌舵人走向前臺公開維權。近期鵬鷂環保實控人王洪春喊話,實名被長春市拖欠3億工程款,并透露目前各方客戶累計欠款已高達20億元。
另外,像首創環保、三峰環境、光大環境等企業的應收賬款,較往年也都呈現同比增長態勢。
它們當中,有的是因為部分項目回款周期拉長,有的是因為政府客戶欠款、有的是因為甲方經營困難或支付意愿下降......大型環保企業看似“家大業大”,實則同樣在應收賬款泥潭中艱難跋涉。
它們憑借更強的融資能力和資產規模不至于瞬間傾覆,但沉重的應收賬款負擔同樣帶來深重危機。
與它們自身而言,出售環保資產、剝離抵消業務、成立專班跟蹤欠款、訴訟追款等等,都成為應對應收賬款壓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盈峰環境兩個月內回款突破30億元,僑銀股份通過化債新政收回7.7億元,萬德斯狀告城管局追討服務費等。
三、環保行業應收賬款積弊已久 國家政策“春風已至”
與此同時,環保行業深陷“越干越虧”的應收賬款困局,也引起國家層面高度關注。
從去年開始,國家開始從多個方面助力應收賬款解決。
?2024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和項目資金監管、要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制度機制、要優化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投訴管理運行機制、要強化組織保障和監督。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議案中提出,建議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另外,自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地方政府債務4萬億元。
?2025年6月1日起,《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施行。《條例》進一步明確了付款期限,《條例》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
由此可見,無論從環保企業到政府,都在積極解決應收賬款難題,改善現金流情況。
不過,環保行業應收賬款積弊已久,徹底解決并非一蹴而就。盡管政策春風已至,但部分地區落實進度緩慢,企業仍在漫長等待中煎熬。
聲明:本文轉自環保水圈,作者之淮。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