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廢水處理技術|工信部發布《印染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技術指南(2024版)》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印染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技術指南(2024版)》,本指南共6部分、47項綠色低碳技術,與2019版相比,刪除6項技術、新增17項技術。
1—5部分為綠色先進適用技術,涵蓋資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經濟效益好、成熟可靠、適宜推廣應用的技術,其中第4部分為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技術;
第6部分為前沿技術,涵蓋業內廣泛關注、有一定研究基礎、符合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方向,但在關鍵領域攻關或推廣應用中仍存在一定難題的技術。
與印染廢水處理及工業節水相關的技術內容摘抄如下:
三、污染物治理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二)廢水膜法再生及分質回用
適用范圍: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和再生,降低廢水中有機物和總鹽的濃度。
技術特點:印染廢水處理中常用的膜法工藝主要有超濾和反滲透。超濾可以分離廢水中懸浮固體、膠體和聚合物,操作壓力相對較低。反滲透可截留溶解鹽和有機物,操作壓力一般在0.8MPa以上,處理高鹽濃水時可采用余壓能量回收裝置。此外,納濾可分離大分子有機物和多價離子。
應用效果:超濾應用于膜生物反應器(MBR),可以提高出水水質,減少占地面積;納濾膜可進行印染尾水脫色和分鹽;反滲透膜可以進行廢水脫鹽和純化,水質滿足印染全工序水質要求,膜分離濃縮液可通過深度處理后達標排放。
(三)含鹽染色廢水循環利用
適用范圍:纖維素纖維活性染料染色廢水的循環利用。
技術特點:利用酸性條件下可陽離子化的萃取劑與活性染色廢水中帶有負電的殘留染料的絡合作用,對染色廢水中的染料進行萃取分離,分離出的含鹽水可循環用于染色環節,利用pH擺動效應實現絡合萃取劑的再生,分離出殘留染料濃液。濃液可采用復配絮凝和高級氧化進行深度處理。
應用效果:活性染色廢水中的染料去除率可達95%以上,脫色后的含鹽水可回用于織物染色,實現水和元明粉的重復利用,大幅減少纖維素纖維染色過程中的鹽用量,減少廢水中的全鹽量。
(四)低能耗風機及微氧曝氣
適用范圍:廢水處理的曝氣環節,包括磁懸浮風機、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曝氣技術、智能溶解氧控制技術等。
技術特點:通過設備和過程管理降低廢水處理中的曝氣能耗。采用磁懸浮軸承技術、高速大功率永磁同步電機技術、高效率流體技術等降低風機能耗。通過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低通氣量曝氣,延長氣泡在水中的停留時間,提高氧傳遞效率。智能溶解氧控制系統通過記錄、運算電流信號,調整鼓風機運行頻率,精確跟蹤并控制曝氣量,降低運行能耗。
應用效果:可提升微孔曝氣軟管的曝氣相比常規曝氣方式氧利用率提高30%以上,減少反硝化過程投加的碳源25%以上,磁懸浮風機相比常規的羅茨風機節能25%左右,溶解氧控制系統按需供給曝氣量規避了負荷變化造成的風量不足/過剩的情況。
(五)熱泵法中低品位熱能回收
適用范圍:印染企業及園區內中高溫廢水和廢氣余熱回收。
技術特點:通過熱泵機組、換熱器、水泵以及控制系統實現熱量回收和利用。系統雜質過濾精度、自動化程度高,防止熱泵機組和管道結垢、腐蝕。
應用效果:可回收中高溫工藝廢水和廢氣中70%左右的余熱,降低廢水、廢氣的溫度,有利于廢水和廢氣的后續處理。回收余熱可用于工藝水預熱、污泥干化等。
五、數字化智能化技術
(四)廢水處理在線監控系統
適用范圍:印染廢水處理的數據實時監測、分析和在線控制。
技術特點:對印染廢水物化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等各工藝、設備和水質參數進行在線監測和在線數據分析,以此為基礎動態調整物化處理加藥量、生化處理曝氣量等關鍵操作參數,減少混凝劑用量以及生物曝氣系統能耗,提高廢水處理系統運行效率和自動化水平。
應用效果:實現廢水處理的高效化運行和集約化管理,降低廢水處理異常工況發生率,減少人工經驗誤差,降低人力成本與勞動強度,保證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節省混凝藥劑添加量,減少曝氣能耗和污泥產生量。
(六)能源管理系統
適用范圍:印染企業能源監控與統計分析。
技術特點: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架構,將蒸汽、電力、天然氣等能耗儀表與數據采集網關連接,通過實時采集各監測點的能耗、影響參數和運行信息,實現能耗的分類、分項、分區域、分時段、分訂單分析,并對能源參數進行智能調控。
應用效果:降低企業綜合能耗,實現節能降碳,提升企業能源精細化管理水平。
聲明:本文轉自工業水處理,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