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凈零排放、零碳與凈碳的區別與聯系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日益嚴重,如今已有眾多國家及地區紛紛公布了與碳中和緊密相關的一系列氣候目標與愿景。

在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的過程中,雖然各國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和表達方式各有差異,但它們共同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實現碳中和,從而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
此外,當前媒體頻繁提及的“零碳”和“凈碳”概念,均為描述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常用術語。為避免混淆,我們將對這兩個概念進行統一解釋與對比。
碳中和
又稱Carbon Neutrality,指的是通過減少碳排放并增加碳吸收,使某個組織、國家或產品的碳排放凈值為零,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達到平衡,實現正負抵消。其實現途徑既包括自身碳排放的減少,如提高能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也包括通過碳抵消手段,如植樹造林、購買碳信用來實現。值得一提的是,被碳匯吸收的碳經衡量后,可轉化為可量化且可交易的資產,即碳補償或碳信用,成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工具。
凈零排放
又稱Net Zero Emissions,則是指所有溫室氣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的排放和移除在一個特定時間段內達到平衡,通常指到某個目標年份的整體排放凈值為零。這一概念源自《巴黎協定》提出的5℃溫控目標,并已逐漸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承諾。其實現不僅需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更要減少或抵消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碳中和相比,凈零排放更側重于依賴內部力量來抵消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
零碳
或Zero Carbon,是一種理想狀態,指產品或服務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完全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在現實中,這主要意味著不斷地減少污染物排放直至接近零。其實現方式依賴于無碳能源的完全使用以及高效的節能技術,例如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
凈碳
或Net Carbon,是指綜合考慮碳排放和碳吸收后的凈碳排放量,其值可為正、負或零。
凈碳排放量的計算涵蓋了直接排放、間接排放以及碳移除等多個方面。通過實施各種碳管理策略,例如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以及自然碳匯的運用,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凈碳排放量。
綜上所述,碳中和主要聚焦于實現自身二氧化碳排放與吸收的平衡;而凈零排放則更為全面,它要求在特定時間段內,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達到平衡。零碳則是一種理想狀態,旨在通過不斷地減少直至接近零的污染物排放來實現。最后,凈碳是一個綜合指標,它反映了碳排放和碳吸收之間的凈值關系。
聲明:本文轉自江蘇現代低碳技術研究院,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