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治污瓶頸 收官之年污染防治攻堅方向確定
導讀:2020年是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的收官之年,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會議中表示要確保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國污染防治的一個原則,在水、土和大氣治理上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呢?具體將如何應對呢?
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會議中表示,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克服不利影響,確保到2020年年底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
堅持“問題導向”、“科學治污”是我國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則,隨著近幾年污染防治的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各領域中凸顯的問題也越來越明確,這也為我們今后的污染防治提供了方向。
藍天保衛戰
問題:PM2.5濃度得到緩解,臭氧污染問題浮現。
臭氧的前提物VOCs來源廣泛,包括移動源、工業源等,尤其是機動車等移動源目前已經成了很多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來源。有專業人士指出,結構調整仍是2020年藍天保衛戰面臨的挑戰和瓶頸。
2020將通過優化調整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四大結構,從而實現從源頭減排。同時仍將目光聚焦到重點區域企業綠色轉型升級上,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從而實現長久、穩定的治氣目標。
目前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正在制定過程中,“十四五”規劃編制也已經啟動。大氣污染物的減排力度不會縮減,在考慮治理藍天的同時,也會更加注重經濟性,利用現有的大氣環境資源數據,制定差異化的減排目標。多方統籌,一齊發力,大氣污染治理的思路也正逐漸從“治理”向“管理”邁進。
碧水保衛戰
問題:黑臭水體的消除仍在進行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仍需探索,污泥處置等仍是需要突破的瓶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碧水保衛戰, 河長是關鍵。在這一方面上,我國已經設立了省、市、縣、鄉級河長湖長32萬余名,村級河長湖長93萬余名,下一步將繼續制訂完善的河長湖長履職規范,加強履職能力培訓,建立完善河湖督查制度。除此之外,很多環保企業開始加強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未來將會出現更多效率高、操作簡單、成本低的技術或處理設備。
針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等問題,運行成本太高、設備維護成本高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目前很多地方正在探索污水處理收費模式,另外,還會出臺相關的電價等優惠政策,讓全民參與進來將污水處理落實。
凈土保衛戰
問題:技術創新滯后,對土壤污染的監管執法較少,農用地土壤修復仍采用建筑用地土壤修復方案,費用高。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是土壤修復等兩大目標任務。近年來,各地區已經基本建立了土壤生態環境管理的框架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3月,調查評估項目和檢測監測項目為占比近七成,投資金額上調查評估項目占比也達到兩成。
在此基礎上,我國將繼續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對農用地和建設用地進行管控。同時或將在模式、管理和資金等方面進行加強,創新土壤修復試點模式,探索可持續修復的治理技術,并通過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法執行檢查等方式來確保土壤修復的效果。
另一方面,科技手段將作為污染防治的支撐,下一步,大數據平臺、5G技術等將為環境監測提供助力,隨著污染防治科學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治理進程也會相應的加快,在2020收官之年,有信心完成各項污染防治治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