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那些逆勢增長的環保企業做對了什么?
前 言:
時間對于人和企業都是最寶貴的,而疫情捆綁整個社會已經滿三年了。
持續反復的封控使得時間對企業而言不再是生產資料,而是成為了一大負擔,疫情每延續一天,一些企業的血槽就減少一格。
而整個環保產業正在面對一種始料未及的淘汰機制,很多企業表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淘汰掉自己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疫情。
有機構數據顯示,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已不夠支付3個月工資。在青山研究院的調研中,也時時能聽到“抗不住了”的聲音。顯然,疫情斬斷了一些企業的生命線。
抗疫的三年,對很多人和企業而言是沉重的三年。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不少企業實現了逆勢增長,這些企業做對了什么?為什么有的企業“抗不住”了,而有的企業“還能抗”?
本文無意增加焦慮,只想站在理性、務實的角度就環保產業談談淺見。
01
疫情對環保產業的三層影響
環保企業“抗不住”的深層原因
疫情之下,百業蕭條,環保產業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產業受影響的情況不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逐漸對環保產業形成了三個層次的影響。
第一層次:企業經營困難
其一,環保行業的一個特征是,生產活動需要在特定的場地場景展開,背后涉及大量的人力、物資協調調派。一旦出現封控,就意味著生產的停滯,很多項目懸在半截遲遲不能交付,但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一直在消耗著。
其二,環保行業的需求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客戶開發需要在線下高頻地互動經營,做成一單生意少則數月、多則兩三年,在線下尋求商機幾乎是環保企業唯一的開拓市場的路徑,各地疫情的反復讓環保企業唯一的生路險象環生,會展不能開展、客戶無法拜訪,團隊被時時被憋在各處無法行動。
其三,環保行業本身利潤空間微薄,而疫情之下一方面物流、原材料價格在上漲,另一方面低價競爭在加劇,這使得企業的盈利岌岌可危。
其四,疫情帶動的經濟頹勢造成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下降,進而使得大量政府項目回款出現狀況。近兩年來,回款難的問題在行業中廣泛蔓延開來,從頭部企業到中小企業概莫能外,另一方面,企業又要墊資來推動現有項目,雙重壓力最終都傳導到了企業的現金流上。
總體而言,疫情的延續對環保企業直接意味著——成本增加、業績縮減、回款困難、現金流告急。
第二層次:產業結構分化
在同一個寒冬下,不同企業感受到的寒意是不同的。
從企業規模來看,首當其沖的是應收賬款周轉能力差、速動比率低的中小企業。
央行2019年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左右。不巧的是,2019年以來的這三年是改開以來少有的灰色三年。
從企業性質來看,抵御危機能力較弱的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民營企業。
一方面是,我國的稅制體系對小微企業而言,處于競爭劣勢。曹德旺曾說:“增值稅的存在讓很多小微企業長期無法發展壯大,也就難以和大企業做生意。這樣一來形成惡性循環,會把很多小微企業扼死在搖籃里。”
另一方面,在信貸條件上,民營企業與國企相比也差了很多,這意味同等規模企業在面對同樣的危機時,民企的抵抗力先天地不及國企。這也是前幾年債務風波中,頭部民企尋求國企紓難解圍的底層邏輯。
從企業的綜合能力來看,首先面對生死存亡就是產品力、市場能力、管理能力等基本素質較弱的企業。
總體而言,疫情的沖擊之下,市場會加速向頭部企業、國有企業、綜合能強的企業集中。
第三層次:環保投入或減緩
疫情起初是醫療衛生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持續,就同時是個經濟問題了。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環保產業有極大可能出現投入減緩的情況出現。
疫情的這3年,對地方財政以及國家經濟都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未來不管是疫情持續還是疫情后的經濟恢復,都需要過程,一段時間的財政緊張是必然要面對的。而環保產業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政府,其在環保投入上減緩的端倪已現于前述日益加劇的“回款難”現象。
總體而言,疫情改變了一些環保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環保產業。
02
一個深刻的經驗教訓
憂患意識、儲備意識
疫情發展到今天、發展到今天的狀況,引起了很多人和企業的反思。
一個普遍深刻的經驗教訓是——要有憂患意識、儲備意識。
一直以來,環保產業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是上升、通順的趨勢,因此一些環保企業在發展風格上激進有余而憂患不足,在戰略上多取攻勢而缺守勢,在理念上多短期主義而少長期主義。
這就導致當一種危機來臨的時候,這類企業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其中不乏頭部知名企業。
不管是當下的疫情還是之前的債務暴雷,危機出現后企業應對的方法普遍是借助外力、甚至是賣身,因為在此之間憂患意識不足,現金流儲備嚴重不夠。
當然,這與企業經驗不足有關。在這一點上可以參考日本企業,同樣以這次疫情中日本企業情況來看。
日本財務省發表的2021年度法人企業統計報告顯示,企業內部留保(企業內部資金存款)總額高達516萬4750億日元,創下了迄今為止最高紀錄,而日本2021年度GDP總額,大約是536萬億日元。
這就意味著,日本企業手頭擁有的資金總量,相當于日本一個國家的GDP總額。日本企業為何手頭要留存這么多的資金呢?
理由很簡單:憂患意識、儲備意識。
當然日本企業的這種意識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經歷了戰爭、地震海嘯、世界金融危機、泡沫經濟崩潰等等沖擊之后,磨煉養成的。
新冠疫情發生近3年,日本也遭受了重創,但是,即使在如此嚴峻的疫情沖擊下,日本社會也創造了一個奇跡,即2021年度全國企業破產總數創下了1965年以來最少的紀錄。
其中原因,除了日本政府的軟性管控政策和對企業的大量現金補助、貸款擔保之外,企業本身的巨額內部留保,起到了關鍵性的壓艙石作用。
疫情三年,給社會、企業和個人都帶來了損失,一些荒誕的行為或許還在繼續,但面對未來我們最應該深刻反思,充分吸取經驗教訓。
不管是企業或是個人,面對危機一方面是依靠外力,一方面是依靠自身,這二者都不可獲取,但前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后者要有意識地、牢牢地抓住,把希望寄完全托在別處是十分不切實際的。
老話說,“晴帶雨傘、飽帶干糧”,誠不我欺。
03
標桿企業的做法
逆勢增長的企業做對了什么?
近兩年被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疫情下企業該如何應對?今年以來甚至又提出,后疫情時代企業該如何應對?這個“后”字實在可怖。
坦誠地說,一家企業提出這個問題,旁人很難回答得好,不過大可以學習參考一些標桿企業做法。對此青山研究院專門挑選23家企業做了一份調研清單,其中得分最高、最受認同的5項呈現如下:
一、以理性的態度面對
能夠從容得當應對的企業首先在態度上是理性的,既沒有盲目樂觀地預判疫情的結束時間,也沒有過度悲觀地認同所謂的持久戰。
同時要求企業管理層隨時密切關注各地的疫情情況和防疫政策,尤其是有自己項目的地方,盡可能地與當地建立關系。
二、現金流穩定至上
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這是個企業經營的基本常識,但順境下總是容易被忽視。
調研中能夠發現,標桿類企業不是在疫情期間才重視現金流,而是一直都重視。當然,疫情出現后就成了企業的核心紅線了。
三、聚焦核心優質業務
正常情況下,企業的攤子可以適當地鋪大一些,甚至有企業的業務是多元的,但在疫情的非常狀況之下,企業就有必要聚焦核心優質的業務上,提升企業的效益,較少了在不確定性方向上的投入。
能夠發現,這些標桿企業基本上在疫情第一年的時候就完成了一個動作,即對自身業務和客戶的深度盤點,并據此將企業的資源進行了重點投入。
四、仍然密切關注市場
疫情之下的確是出了很多亂象,由此產生了很多信息,其中難免有不實和夸大,企業士氣很容易變得畏葸不前。
標桿企業基本不受混雜信息的干擾,而仍然能夠密切關注市場動向,畢竟產業沒有完全停擺、市場沒有完全停滯,這個時候多一份注意力就能多一份勝算。
五、得當高效的管理
過往環保行業的順境弱化了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考驗,但疫情之下這種能力就顯得分外重要。在復雜艱難的環境下,企業的秩序和效能是生存的基礎,沒有管理一切應對之策都很難發揮出效果。
一個重要的發現是,有企業憑借出色的管理能力在疫情期間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實現了逆勢增長。
很顯然,這些并非什么錦囊妙計,得出這個結果我們也有些詫異,但仔細想想完全符合邏輯,這些無一不是企業經營的基礎。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企業,而危機總是能讓那些功底扎實的企業脫穎而出。
調研中一位老板的話很適合作為這一部分的總結,“做企業沒有什么捷徑,只有把企業的四梁八柱都做扎實了,企業發展才能穩當,也才能抗住危機”。
04
結 語
不要浪費一場危機,要在其中深刻地反思。
疫情已然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但幸運的是我們還來得及自救。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自己暫時不可改變的。
任何牢騷、抱怨、譴責或者是鼓勵、安慰的話語是沒用的,唯有務實地行動。
2023是乾坤新定之年,一切都值得期待,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聲明:本文轉自青山產業評論,作者青山研究院,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