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
9月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該《方案》明確提出,自2024年起,將水泥、鋼鐵、電解鋁三個高耗能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并計劃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這一舉措對于推動行業低碳轉型、實現國家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期文章將為大家深入分析生態環境部提出的這份政策草案將對各行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對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以及在實現國家碳中和目標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有效應對和準備工作提出專業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背景分析
-碳市場現狀: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周期,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然而,當前市場僅覆蓋發電行業,參與主體高度同質化,導致市場活躍度低,市場機制作用未能充分發揮。此次將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是進一步推動減排工作、促進行業升級的重要措施。
-行業納入考量:
經過對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造紙和航空等重點行業納入碳市場的成熟程度進行全面評估,生態環境部科學確定了各行業納入市場的時間表、路線圖。建材(水泥)、鋼鐵、有色金屬(電解鋁)行業因其基礎條件成熟,被優先納入。
?水泥行業:作為傳統的高能耗行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加入要求該行業加快技術革新,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化。
?鋼鐵行業:需重視能源結構的優化,提升回收利用水平,并探索清潔能源替代方案。
?電解鋁行業:生產過程中的電力消耗是主要碳排放源,行業需提高能效和探索低碳電力來源。

二、方案要點
1、分階段實施:
-啟動實施階段(2024-2026年):將2024年定為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的首個管控年度,通過2-3年的建設運行,有效夯實碳排放數據質量基礎,提升各類主體參與能力,實現平穩啟動擴圍。此階段將建立完善相關行業的名錄、數據質量、配額、交易管理制度,并完成首次履約工作。
-深化完善階段(2027年以后):強化激勵約束程度,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和碳排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實現碳排放數據質量全面改善,數據準確性、完整性全面加強;配額分配方法更為科學精準,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配額逐步適度收緊機制。
2、納入門檻與管控范圍:
-納入門檻:與發電行業相同,設定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
-管控范圍:僅管控因使用化石能源等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水泥、鋼鐵行業的管控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電解鋁行業則包括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

3、配額管理:
-配額分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實施免費分配,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品產量(產出)掛鉤,不設置配額總量上限,將企業配額盈缺率控制在較小范圍內。
-交易機制: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開展集中統一交易,不再參與相同溫室氣體種類和相同行業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
三、履約策略建議
-碳排放數據監測與報告:建立或完善碳排放數據收集和管理系統,保證數據準確性和透明性。
-內部碳排放管理機制:設立專門的碳管理團隊,制定企業碳排放管理計劃。
-技術投資與創新:積極投入研發,應用低碳技術,如新型爐料、節能減排設備等。
-參與碳交易市場:熟悉碳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實現成本最優的排放控制。
-員工培訓與文化建設:提高員工環保意識,營造低碳企業文化。

四、影響與展望
-行業影響:納入碳市場將直接增加水泥、鋼鐵、電解鋁企業的碳排放成本,迫使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市場活躍度提升:隨著更多行業的加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將更加多元化,市場活躍度將顯著提升,市場機制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為中國碳定價機制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撐。
-國際影響: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完善,將有助于提高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五、結論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是中國碳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碳減排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對于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該方案的實施將有力推動相關行業的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為實現國家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相信,通過行業的積極響應和準備,不僅可達到國家設定的碳排放標準,還能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同時,該方案也將為中國碳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我們建議相關企業立即行動起來,評估自身碳排放狀況,制定相應的減排戰略,并積極參與到政策討論和碳交易市場中去。同時,企業應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保持緊密溝通,共同為構建繁榮的低碳經濟體系而努力。
聲明:本文轉自廣東工業園區,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