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口到險灘,有機固廢的生死博弈
導語:“變廢為寶”一直是環保行業最具吸引力的概念之一,也是環保行業直到現在仍被視為朝陽行業的重要原因,但業內該領域的不少創業者卻自嘲道,“我們這個朝陽行業,至今太陽仍未起床”。
“變廢為寶”這個理念不僅符合公眾對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期待,也深刻契合了人們對未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理想。因此,無論是圈內的專業人士還是圈外的普通公眾,都對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有著極高的期待。
業內很多創業者之所以被“變廢為寶”所吸引,不僅是因為它為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短缺提供了一條理想路徑。更重要的是,從科學到工程技術層面,我們已經在多種領域實現了“變廢為寶”的生產閉環。
然而,這種生產閉環并未完全轉化為成熟的商業模式,“變廢為寶”在現實中依然面臨巨大挑戰,無法如預期般迅速壯大,甚至被視為環保行業中“最難啃的骨頭”。
當夢想和現實存在巨大差距時,尤其是你明明已經具備了實現夢想的一身本領時,痛苦便由此產生。
一、中國環保十年高速發展浪潮 有機固廢未曾感受到推背感
在過去十余年里,中國環保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這段時間,政策密集出臺,資金大幅投入,市場需求快速擴容,為環保產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國家先后發布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一系列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和企業資源不斷涌入環保賽道,推動各個細分領域迎來快速增長。環保行業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空氣治理、水處理、固廢管理等領域頻頻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形成了多個高速發展的細分市場,走在了產業發展的前列。
在空氣治理方面,“藍天保衛戰”等系列政策強力推動,帶動了煙氣脫硫脫硝、VOCs(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大量環保工程項目和相關設備制造企業。
水處理領域也不遑多讓,“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后,全國范圍內的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市場需求爆發,尤其是在城市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方面,市場空間被迅速打開。
固廢處理方面,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遍地開花,環衛市場化進程加速,工業危廢處理成為資本追逐的新興熱點。各領域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突破,不斷做大做強,誕生了一批行業龍頭和上市公司。
然而,與這些開著跑車在高速公路上享受推背感的環保細分領域相比,有機固廢資源化這個看似前景廣闊、能夠“變廢為寶”的板塊,卻在實際中未能獲得同樣的優待,反而成為了環保領域中“啃骨頭”的角色。
盡管在政策層面,有關部門出臺了鼓勵措施,推動農業廢棄物、餐廚垃圾、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但這些政策的執行力度和支持效果明顯不足。行業內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未能形成與垃圾焚燒、危廢處理類似的風口效應和資本追捧。
有機固廢資源化的環保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著規模難以做大、市場拓展受限的問題。行業內鮮有發展成熟的企業和上市公司,企業數量較少且規模普遍不大。
市場對資源化產品的認知度較低,銷售渠道不暢,資源化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和市場接受度一直難以突破。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對有機固廢資源化的關注度也明顯低于其他細分領域,投資熱情相對冷淡,行業融資困難。
這種發展現狀使得有機固廢資源化企業在環保行業的大潮中顯得“步履蹣跚”,未能享受到其他細分領域“推背感”式的高速發展。特別是與固廢處理領域中的垃圾焚燒和危廢處理相比,有機固廢資源化并沒有形成規模化的市場機會。
垃圾焚燒發電因其快速減量、發電收益和政策鼓勵,成為固廢處理的主流方式,企業數量迅速增長,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而危廢處理因其對環境治理的急迫性和政策的強力監管,得以迅速擴展,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涌入,行業也一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相比之下,有機固廢資源化卻始終未能獲得足夠的市場牽引力和政策推動力,企業在政策、市場和資金的多重掣肘下,難以突破發展瓶頸,成為了環保行業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二、“變廢為寶”的生意為什么沒做大?
客觀來講,有機固廢資源化在技術和政策層面已有一定突破,行業前景也被普遍看好,但“變廢為寶”的生意始終未能做大,行業內發展成熟的企業和上市公司鳳毛麟角。那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
1、商業模式羸弱,價值鏈難以打通
有機固廢資源化行業的商業模式存在明顯的脆弱性,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依賴于資源化產品的銷售,如沼氣、有機肥、動物飼料等。
這些產品本身的市場需求和價格高度波動,直接受制于農業市場的季節性變化、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和消費者認知等因素。這種商業模式的單一性使得企業的盈利高度依賴于市場條件,一旦產品銷售受阻,企業的經營將面臨巨大挑戰。
由于資源化過程涉及復雜的技術和嚴格的工藝控制,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而市場上的同類替代品,如化肥、傳統飼料和化石能源產品,價格相對低廉且供應鏈成熟。
資源化產品進入市場后,由于缺乏明顯的價格優勢,難以與傳統產品競爭,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價格更低的替代品。加之資源化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問題和市場推廣力度不足,產品難以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相比于垃圾焚燒、危廢處理等政策強力推動的領域,有機固廢資源化的政策激勵力度有限,缺乏持續穩定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府在資源化項目的立項和資金扶持上缺乏一貫性,政策的執行多為區域性和短期導向,無法為企業提供長久的經營支撐。
沒有強有力的政策護航,資源化產品難以形成穩定的收益來源,企業的商業模式顯得尤為脆弱。
另外,在有機固廢資源化領域,企業往往集中于處理端和產品端之間,無法實現從廢棄物收集、處理到資源化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整合。
由于產業鏈割裂,企業難以控制從原料收集到產品銷售的各個環節,資源化產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場拓展也面臨障礙。與垃圾焚燒和危廢處理相比,有機固廢資源化企業缺乏與農業、能源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聯動,導致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閉環和長期的市場支撐。
2、場景邏輯欠缺,有產品無市場
資源化產品要想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必須緊密結合實際應用場景,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僅僅依賴于技術本身。
資源化的核心是將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資源,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資源化產品往往陷入高成本、低價值的困境,難以形成商業閉環。
以有機固廢資源化為例,典型的資源化產品如有機肥和飼料在市場上缺乏明確的高端應用場景。
雖然這些產品環保,但由于高端農業和綠色能源等細分市場尚未成熟,需求有限且分散,導致資源化產品只能以低價進入普通市場,與傳統化肥和飼料等低成本產品競爭,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農業市場長期依賴于低價化肥和傳統飼料,而綠色能源市場對資源化產品的接受度也有待提升,導致資源化產品常面臨“有產出、無市場”的尷尬局面,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受到制約。
相比之下,污水資源化領域相對容易地找到了成熟度較高的應用場景。比如,金科環境通過工程產品化創新,將復雜的水處理技術轉化為標準化產品,并結合工業企業的用水需求,開發出高品質的再生水產品。
金科環境的案例表明,資源化必須基于明確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才能真正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市場變現和商業閉環。資源化要做大做強,場景邏輯和市場需求是關鍵,只有找到精準的場景匹配,資源化產品才能真正實現“變廢為寶”的價值。
3、資源化的本質困境,市場與經濟發展的錯位
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階段,整體經濟水平尚未達到高度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決定了資源化產品在市場化過程中面臨重重挑戰。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有效控制污染,而資源化產品由于成本較高、技術復雜,難以與現階段的經濟需求相匹配,導致其在市場推廣中顯得“水土不服”。
這就決定了,在這一發展階段,市場更傾向于低成本、高效益的解決方案。資源化過程所需的高技術投入和嚴格的工藝控制,使得產品價格居高不下,與傳統的低價產品難以競爭。
這種市場與經濟發展階段的錯位,使得資源化在當前環境下難以實現規模化應用,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要推動資源化發展,需在技術創新、成本優化和市場教育方面進一步突破,實現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同步升級。
因此,盡管目前國家提出了支持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政策,但具體措施的實施力度和廣泛性有限,資源化項目的市場化步伐依然緩慢。與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源化產業體系相比,我們的資源化行業還有很長路要走。
三、方向對了不怕路遠 這些賽道終究會迎來自己的曙光
盡管有機固廢資源化行業面臨技術復雜、成本高、市場接受度低等重重挑戰,但隨著環保行業逐漸告別大工程時代,末端治理需求趨于飽和,資源化利用是為數不多的在未來 10 年能看到空間的戰場。
畜禽養殖廢棄物、廚余垃圾、污泥、酒糟、農業廢棄物和廢棄油脂等領域正在逐步突破瓶頸,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優化,逐漸走出困境,進入規模化和高附加值發展的新階段。
這些細分市場有望在未來成為環保產業的重要增長點,推動“變廢為寶”邁向更高層次。由于篇幅限制,本次文章僅對這些細分領域做簡要梳理,不過多延展。
領域一: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畜牧業生產國,每年產生超過 38 億噸的畜禽糞污。面對如此龐大的廢棄物量,資源化處理是必然的選擇。
我們也可以看到,最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這一領域的資源化產品主要包括沼氣、有機肥等,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和農業生產資料,實現環保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盡管政策鼓勵明顯,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的現狀仍不理想。全國資源化利用率僅約 75%,且利用效果和資源化質量較低,同時面臨技術不成熟、設備成本高、規模化推廣不足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
此外,養殖場分散布局、糞污收集困難、運輸和處理成本高企,進一步增加了資源化利用的復雜性。市場上對于有機肥的需求不足,價格低迷,導致資源化產品難以形成足夠的經濟收益。
未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將進一步向高效、智能和經濟性方向發展,利用數字化、自動化技術提升資源化過程的效率和穩定性。國家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持續加大,也有望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降低技術應用成本、提高資源化產品質量,并推動資源化利用從試點走向大規模推廣,是行業未來的關鍵。
領域二:廚余垃圾資源化
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推進,中國主要城市的廚余垃圾單獨收集率快速提升,為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礎。廚余垃圾的資源化處理主要包括厭氧發酵制沼氣和好氧堆肥制有機肥等路徑,能夠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和農業生產資料,實現“變廢為寶”。
雖然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在快速提升,但資源化利用率仍然偏低。厭氧發酵和堆肥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技術不穩定、惡臭控制難、處理成本高、產物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此外,廚余垃圾分類質量不高導致后續處理復雜性增加,是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處理后的沼氣和有機肥的市場銷售也存在一定困難,產品變現渠道不暢,影響了企業的收益。
未來的發展重點在于提升分類質量,優化處理技術,提高產物的附加值。廚余垃圾處理需要從源頭分類做起,同時結合智能化技術提升資源化效率。厭氧發酵產出的沼氣用于清潔能源,堆肥產品進入高端農業市場,通過政策補貼、稅收優惠和市場推廣提升資源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
領域三:污泥資源化
當前,中國污泥處理行業的整體資源化利用率實際上是比較低的,主要以填埋、焚燒為主,資源化利用則面臨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的處理難題。污泥含水率高、處理成本大、產物質量不穩定,使得資源化利用面臨巨大挑戰。
污泥中有害物質的控制是資源化應用的主要難點,如何確保污泥處理的環保性和產品的安全性,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污泥資源化產品在市場推廣方面也存在障礙,尤其是肥料和建筑材料應用領域,由于質量不穩定和標準不完善,市場接受度不高。
污泥資源化的未來發展在于提升技術的穩定性和資源化產品的安全性。通過改進處理工藝,提升脫水和穩定化水平,減少有害物質含量,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資源化產品的標準化應用。加強污泥在農業和建筑材料領域的推廣,形成可持續的市場應用。
領域四:酒糟資源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酒類生產國,白酒、啤酒、黃酒等釀造業每年產生約 5000 萬噸酒糟。盡管酒糟富含營養,適合作為飼料和肥料原料,但酒糟處理存在發酵臭味、貯存困難和運輸成本高的問題,資源化利用率不穩定。
此外,受限于區域性市場需求和產品質量標準化不足,酒糟資源化的經濟效益受到制約。
比如,作為酒糟資源化的典型代表,路德環境通過發酵和深加工將酒糟轉化為高附加值飼料,實現了酒糟的高效利用。然而,行業整體仍面臨飼料市場波動和產品安全性監管等挑戰。
未來,酒糟資源化的重點在于提升加工技術,開發新的應用場景,如高端飼料、功能性肥料等。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創新,提升資源化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產業鏈整合,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是推動酒糟資源化行業發展的重點。
領域五: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中國每年產生超過 9 億噸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秸稈、果蔬廢棄物等。盡管國家鼓勵秸稈還田和能源化利用,但目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仍以粗放處理為主,綜合利用率不足 50%。技術成本高、處理鏈條復雜、收儲體系不完善,使得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面臨瓶頸。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存在技術分散、效率低、規模化難的問題。現有的資源化模式多以小規模、粗放型處理為主,難以形成標準化、可推廣的技術路線。資源化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推廣渠道不足,進一步制約了資源化的經濟效益。
未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關鍵在于提高技術經濟性和推廣應用的便捷性。依托農業現代化,探索“農業廢棄物—有機肥—農業生產”的生態鏈條,形成閉環利用模式。
同時,政策支持和市場培育的雙輪驅動,有望推動資源化產品進入高附加值市場,實現農業廢棄物從負擔到資源的轉變。
領域六:廢棄油脂資源化
廢棄油脂資源化在中國仍是一個處于發展初期的細分領域,主要集中在生物柴油生產和工業用油的再利用。但由于廢棄油脂的收集難度大、原料品質不穩定,市場規模仍然有限。
此外,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不完善,非法收購和黑市交易現象較為嚴重,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隨著政府對廢棄油脂回收和利用的監管力度加大,廢棄油脂資源化行業將逐步規范化。
未來的重點在于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和技術標準,推動生物柴油等資源化產品的市場化應用。
結語:水大魚大的時代結束了 下半場難生意和慢生意
有機固廢資源化行業的發展,是一場“難生意”和“慢生意”。
而啃下這塊硬骨頭,則需要環保企業在市場的風雨中不斷打磨技術、優化模式、深耕場景,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資源化的價值終將被市場認可。但在那之前,需要的是理性、堅韌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心,去走好這段充滿挑戰但充滿希望的漫漫長路。
浮躁的時代,呼喚巨大的耐心。
聲明:本文轉自青山產業評論,作者青山研究院。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