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國環保企業
近來年,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國家環保督察和監測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各地的環保治理或處置設施的建設和更新速度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國內環保類企業由原先中小型、專業性、地區性的逐漸轉變成大中型、全產業鏈式、全國性的企業。當然,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企業因攤子鋪得過大,步子邁得太遠導致其資金鏈斷裂,黯然退場的實例。但總得來說,環保行業的趨勢是向上的,有著較強的發展動力。
在國內發展的同時,一部分環保企業也將目光轉向國外市場,力圖實現由中國企業至跨國公司的階梯式發展。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能夠接觸到一些海外項目,雖然頻度仍然很低,溝通也顯得蜻蜓點水,但這一點經歷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前也就我的一些了解,和大家分享,權作拋磚引玉之用。
東南亞見聞
因為最近的幾個項目考察,都在東南亞或南亞這類地區,我也就僅針對此區域的工作做一點簡單描述。
東南亞或南亞地區是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人口一方面是負擔,另一方面則是紅利。當地人均收入較低但勞動力豐富的特點,很容易引起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此投資。國外投資提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水平,極大豐富了其物質需求,也吸引著更多的人從相對貧窮的農村涌入大城市。當然相應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大量人群的涌入,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管理難題,與此同時,人們工作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固體廢棄物也困擾著城市本身。
為加快解決生活垃圾的出路問題,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東南亞及南亞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對比目前國內的發展現狀,這些國家在資金、技術、經驗上皆有所欠缺,這也就為國內企業進入當地的環保市場帶來新的契機。
總得來說,雖然中國有著“基建狂魔”之稱,但是其內在原因主要是中國產能旺盛并且人力成本較低。國內的技術水平在許多國家并未被完全認同,現階段走出國門走向這類欠發達國家的市場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這就要從東南亞或南亞國家的國情說起,這些國家發展滯后,相關工業發展緩慢。許多人認為普遍發展較好的越南國家的發展水平約等于10-20年前的中國大陸;而孟加拉的發展水平可能較越南也有10-20年的差距。在迫切發展的經濟的同時來保護環境,本身就是一件麻煩事,先污染后治理這道彎是這些國家躲不過的宿命。但即使這樣,有一些環保的投入還是能保證這些國家的環境不會惡化到難以挽回的地步。
如下圖所示,越南污水廠的濕污泥和城市管網的底泥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就由罐車倒至在一塊空曠的場地上,污水順著坡就流向了首都河內有名的“母親河”——蘇瀝河。
圖1 越南污水廠的濕污泥和城市管網的底泥
而孟加拉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首都達卡在冊人口已經不低于1600萬人,據當地市政環衛部門統計2018年收集到的生活垃圾不低于100萬噸,被送至郊區一座占地300余畝的填埋場,然而這座填埋場即將在近期被填滿。
圖2 達卡密集的居住環境
圖3 填埋場景象
然而實際上許多區域的垃圾并沒有被收集到環衛部門手中,許多新城區基本未能收集,就如下圖一般堆放在街道上或排水溝里,而此類城區可能占到全部城區的1/4-1/3。所以當地雖然經濟發展還欠發達,但垃圾處理和處置的問題已經和國內一樣棘手。
圖4 堆放在街道上或排水溝里的垃圾
機遇與挑戰
也就是因為諸如此類的原因,許多國內環保企業,包括耳熟能詳的,或根本沒聽過的,一股腦全奔過來了。雖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是在短短的幾次接觸中,我還是發現一些問題,也就此分享一些。
客觀地說,相比較國內環保已經逐步走上了健全道路,此類國家因為接觸的環保項目少,必然會走一些彎路。集中體現在環保設施建設上,環保工程的要求不明晰,有政府太過浮夸,過度拔高建設標準,而忽視了本身的償付能力。垃圾焚燒廠、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指標要求動不動就要說按歐盟或日本標準來做,設施也要做得高端大氣上檔次;而在環保管理的過程中則很不成熟,許多污染物排放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抑或是直接拿國外的標準要求翻譯了事,同時環境管理平臺缺乏一批相關的審批、咨詢、監測的人員,環保工程建設則沒有一套環保設施建設及驗收、保障體系,往往是嘴上說得很好,其實落實不到實處,執行的狀況還不如國內縣一級的環保工作做得到位。
同時,這類國家許多都有嚴重的腐敗問題,僅有較強的資歷和業績并不一定能打動政府官員,在政府官員面前,必須用一種“跪舔”的方式來爭取項目。眾多企業介入項目都必須有當地“中間人”充當掮客,打通政府官員或其親屬的關節,來達到目的。
中國企業涉足這塊看似藍海的區域,本就是看好這些國家的發展機遇,想搶占先機。但事實上是,早在10-20年前,就有其它跨國公司開始此類布局了,這些公司尤以韓企日企居多。如下圖是我在越南看到的日本荏原公司的試驗性設備,處理規模很小,但運行穩定。日本公司很早就注意到越南的水污染問題,長期布局,使得他們的方案非常有深度,要不是價格太高,可能都不會有中國企業的機會。在東南亞或南亞的國家,日本或韓國的影響無處不見,街頭遍地是日本或韓國(主要是現代)的汽車、摩托車,河內機場遍地是韓國樂天的免稅店,而在近來東南亞運動會上勇奪冠軍的越南足球隊,教練也是韓國人。如果在同等價格的前提下,中國企業大概率是無法競爭過韓日的,除了剛才說到的他們的產品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則是某些國家對中國這一崛起的大國的防范意識。一位越南老板看好中國企業,但考慮到媒體經常會以政府賣國來攪黃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希望中國企業最好以新加坡企業的名義進行參與,或是泰國、馬來西亞甚至中國臺灣也是可接受的。貿易壁壘不僅是強國對弱國的專利,一些不發達國家也會因各種原因對我們國家的企業進行限制。
在東南亞或南亞,中國企業參與當地環保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是直接投資建廠,如光大的一座500噸/日的焚燒廠已經正式運營,為越南首座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天楹在越南也拿到了一座4000噸/日焚燒廠的建設運營權。相比較而言更多的則是,一些設備廠家或工程公司愿意提供關鍵技術和設備,或承擔項目總包建設;還有一部分投資公司則是同當地企業合作,以參股的方式注資參與經營。個人感覺,第一種或第二種方式需要長期而有強度的投入,就是先砸錢,再賺錢。尤其是第一種,涉及到的運營協議可能長達10-25年,需要公司需有較強的抗風險和融資能力;而第三種則相對容易,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相當于找了一個保護傘,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風險,保證自己的盈利。
圖5 日本荏原公司的試驗性設備
目前,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主要在能源和固廢處理方面,其次為水處理。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大氣、土壤、生態等領域也將有所進展。而在國家層面,環保企業在東南亞各國最為積極。在未來,圍繞生態、環保、綠色的目標,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我國更多的環保企業在東南亞、南亞市場甚至中東歐、中亞市場的活躍發展。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國門的情況會越來越多,可不止是我這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當然,能走得多好多精彩,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讓我們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