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控水站怎么“體檢”?來,跟上“國家隊”去看看
同樣由1名領隊專家、2名技術專家、1名聯絡員和幾名檢查公司工作人員組成的檢查組,在云南省內就多待了一整周才完成了任務。
與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城市站(即國家空氣城市站)不同,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國控水站)一般都建在城市邊界等城郊位置,站點之間間隔較遠。這一點在地處西南、城市間距離本就較遠的云南省體現得尤為明顯,也讓云南檢查組的行程“慢了半拍”。但他們并未因此減少檢查點位或降低檢查質量。
剛剛過去的1個月,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以下簡稱監測司)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對在全國各地隨機抽取的206個水站,聯合開展了一次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運維質量專項檢查。
圖為云南檢查組工作現場,被檢查水站為浮船站
不能提前準備的現場測試
拎著便攜式設備、標準樣品等幾大件工具與物品,檢查組每到一個水站就立即按照分工開展工作,檢查采水口周邊及管路、現場五參數比對和盲樣測試、查看歷史數據和運維記錄、調取監控錄像和相關材料同時開展,在每個水站要停留2-3個小時。
最耗時的是盲樣測試。記者在檢查現場看到,檢查組帶來四種專門定制的盲樣樣品,用于現場開展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和氨氮測試。被檢查的運維人員配好試劑后,將其拿到站房內的儀器處測試,只允許按一下“啟動”鍵,之后就等著測量結果,每種樣品測試需要15-40分鐘不等。現場配制過程首先考驗運維人員的操作規范性,測試結果又考核水站儀器的準確性。
檢查工作現場
和盲樣測試一樣“當場出結果”的,還有五參數比對這一項。針對相同的水樣,檢查組帶來的便攜式設備和被檢查水站內的在線設備現場比對測試結果,從而核查在線設備是否準確。這就需要保證比對方法和操作的科學、規范。
記者看到,檢查組人員每到一個水站,便立即將便攜式設備穩定15-30分鐘,并進行校準。“和例行檢查一樣,我們帶的便攜式設備都是‘一用一備’,開展比對前還要確保便攜設備與在線設備探頭同位。”組內同行的檢查公司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只有我們自己的設備準了,才能去核查別人。”
“騙不了人”的歷史記錄
在檢查每個水站時,記者總會看到有一兩位專家幾乎從一進站就盯著電腦上的國家水質自動綜合監管平臺不放,還時不時翻看數據,用手機拍照,認真地分析。
在打開的平臺上,記者看到專家一般要調出被檢查水站今年6-9月三個月的歷史監測數據,掌握被監測水體的水質狀況,查看高錳酸鹽指數等各項指標的數據趨勢。發現數據出現明顯的、持續性偏高或偏低等情況的,都要先比對關聯指標的數據變化情況。
圖為四川檢查組工作現場
“針對判斷為可能存在異常情況的,我們就需要去查詢對應時段的運維記錄了,看看運維人員有沒有第一時間來水站進行規范處理。”一位專家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解釋,“這是用來核查運維人員有沒有及時、規范運維的一種重要方法。也就是用記錄說話。”
在他點開的各條運維記錄里,記者看到,除了填寫著各項記錄站房情況的選項外,還都附上了現場照片,并標注有時間和地理位置信息。“這是根據現在的運維要求,所有的操作要全程留痕。”
除了站房工控機、系統內運維記錄,檢查組還特別關注視頻監控錄像。廣東檢查組對記者說,“我們要求被檢查水站至少留存近一個月的監控錄像作為檢查依據。監控拍到的畫面是很難造假的。”云南檢查組也表示認同,“視頻監控可同時檢查運維公司、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及檢查公司,看看這三方的責任是否都落實了。”
“互相不熟”的專業人員
“早知道你們要去北京的這個站,我們就提前去再準備充分一些了,起碼把門口的宣傳欄更新一下呀!”前期在江蘇檢查組內認識的一位來自北京的專家,在聽說記者跟隨北京檢查組去了某個水站后打趣道。
事實上,針對這次專項檢查,每個組內雖然除了監測司和總站派出的領隊專家外,都是專門從地方省級環境監測站或流域監測中心抽調的技術專家,但專家們提前并不知道自己要查的是哪些省市,更別提哪個站了。“我是在出發前兩天,都要訂票了,才告訴我去無錫的。”北京的專家對記者說。
圖為北京檢查組工作現場
從2018年完成事權上收后,為保證全國1881個國控水站的運維質量和規范性,除了運維公司開展內部控制和自查外,平時還有專門的檢查公司進行不間斷、不定時的例行檢查。那么如何讓這次的專項檢查更有效果呢?
檢查組想到的辦法是“交叉”,即原本負責固定省份例行檢查的檢查公司互相“交叉”,到別的省份去。這樣一來,針對“初次見面”的水站和運維人員,那些平時因為“太熟悉”而可能被忽略的問題得到了關注,檢查更能做到客觀、全面。
“交叉”還有別的好處。一位來自山東省的專家對記者表示,“這次除了完成檢查任務,我們也能與別的專家交流其他地方的不同經驗,互相學習。”另一位來自浙江的專家也表示認同。“跟大氣站相比,水站內的儀器設備處理的是濕樣品,這對常年不間斷運轉的儀器要求就更高,其維護也更加復雜。在運維管理水平上,國控水站是走在省控水站前面的,國家層面的管理經驗,我們地方上也可以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