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退市、賣身...缺錢的環保企業,這兩年都在如何“自救”?
環保企業又缺錢了。
最近各大環保(bao)公(gong)司的三季報紛紛出(chu)(chu)爐。據統計(ji),其中近五成企業(ye)營收負增長,六成多(duo)凈利潤(run)下滑,3-5家出(chu)(chu)現虧損(sun)。
不少人(ren)納悶,明明發展(zhan)需(xu)求旺盛,政策扶(fu)持和利好也不斷加大,為何環保行業依舊“鬧(nao)錢(qian)荒”?
01
為什么環保繞不開錢的(de)問題?
表面(mian)風光的環保熱潮下,其(qi)實(shi)個(ge)個(ge)都缺(que)錢(qian)
環保行(xing)業,從根本(ben)上講,就是需要大筆的資金進行(xing)推動和發展,是一個(ge)缺錢甚(shen)至“燒錢”的行(xing)業。
對廣(guang)大環保企(qi)業而言(yan),想要把規模做大、項目做多,也(ye)會一直處(chu)于一個缺(que)錢的(de)狀態。
叫停PPP、金融“去杠桿”、債務危機接踵而至(zhi),企(qi)業(ye)面臨“生存難”。
2018年開始,環保行業接連遇挫。
前有國家大規模清理PPP,金融(rong)領域去杠桿強(qiang)監管兩座大山壓下,市場融(rong)資環境持續(xu)收緊。
后有(you)環保龍頭們的債務(wu)違(wei)約與發(fa)債失利,使得前幾年迅速、快速擴張引發(fa)的資金壓力迅速升高。
部分環(huan)(huan)保企業杠桿無序擴(kuo)張、剛性兌付(fu)、資金空轉等(deng)問題紛紛浮現。因資金鏈斷(duan)裂導致暴雷的(de)環(huan)(huan)保公(gong)司(si)也不在少數(shu),剩下的(de)那些也大都如履薄冰。
東方園(yuan)林、巴安水務等都曾(ceng)相(xiang)繼出(chu)現資(zi)(zi)金鏈斷(duan)裂、資(zi)(zi)不(bu)抵(di)債、債務違約等情況(kuang)。
到這(zhe)里,環保企業(ye)正在面臨的(de)已經(jing)不是(shi)發展問題,而是(shi)生存(cun)問題。
前期投資(zi)規模大,現金流缺(que)口長期“虧空”。
緊接著回歸(gui)環保行(xing)業的基礎底層邏輯。
環保產(chan)業多涉及生產(chan)設(she)(she)備改造升級、治理(li)設(she)(she)施和(he)設(she)(she)備的建設(she)(she)與安裝(zhuang)等,前(qian)期投資規(gui)模較(jiao)大,現金流持續為負一直都是常態。
由于其天(tian)然的營業周(zhou)期長(chang)、資(zi)金(jin)回(hui)籠慢、疊加投資(zi)活動流(liu)出現(xian)金(jin)較多,導致環(huan)保(bao)企業現(xian)金(jin)流(liu)缺口一直較為嚴重。
應收占(zhan)比高,回款慢,環保企業深陷“紙面富(fu)貴”。
出于行(xing)業特性,應收賬款拖欠,一直是環保(bao)行(xing)業的難(nan)點和痛(tong)點。
環(huan)境(jing)(jing)治(zhi)理工程(cheng)一般涉及(ji)主體(ti)較(jiao)多,項目(mu)(mu)建(jian)設投(tou)資(zi)大,運(yun)營周期長。在環(huan)境(jing)(jing)治(zhi)理項目(mu)(mu)中,環(huan)保公司通常采用(yong)EPC、PC等模式(shi)提供項目(mu)(mu)的工程(cheng)建(jian)造服務,以及(ji)通過BOT、PPP項目(mu)(mu)投(tou)資(zi)的方式(shi)來(lai)獲取運(yun)營收益。
前者客戶多為市政單位、國(guo)有企(qi)業等,資(zi)金的內部審批程序(xu)和落實時間較長,導致(zhi)環保(bao)企(qi)業無法迅速回款。后(hou)者則(ze)是通過項目的后(hou)續運營(ying)來回收(shou)成本(ben)和獲利,回款時間更加漫(man)長。
2019年,卓錦(jin)環保應收賬款凈額為1.71億(yi)元,占同(tong)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的62.25%,應收賬款制約現金流。
2020年(nian),天源環保營收5.5億元(yuan),其(qi)中應(ying)收帳款卻占比高達50%,“紙面富貴(gui)”難掩缺錢事實。
2021年上(shang)半(ban)年,中科環(huan)保應收帳(zhang)款為(wei)(wei)4.39億元,占(zhan)同期營收比例為(wei)(wei)58.93%,呈逐年上(shang)升趨勢(shi)。
2021年,清新(xin)環境應收(shou)帳(zhang)款44.億元,占當期營收(shou)的64%,風(feng)險指數直(zhi)線上升。
可以(yi)看(kan)出,部(bu)分環保公司(si)的(de)應收(shou)賬款,已(yi)經占到(dao)了當期(qi)營收(shou)的(de)50%以(yi)上,風險居高不下。
此外,這(zhe)兩年(nian)起起伏伏、斷斷續(xu)續(xu)的疫情,也進一步拖慢了回(hui)款速度。
那么在(zai)此情況下,錢從哪來?不(bu)少環保企業渴望找到答案。
02
嚴(yan)峻形勢之下如(ru)何(he)破(po)解(jie)“錢荒”窘境?
國資頻(pin)頻(pin)“救場”,民企主動“謀生”
七八年前(qian),環保產業還(huan)紅極一時,許多環保民(min)企緊(jin)抓(zhua)政(zheng)策利好(hao)帶(dai)來的機遇,紛紛走過一段高歌猛(meng)進的擴張期。
2018年以(yi)后,環保行(xing)(xing)業(ye)(ye)市場風起云涌(yong)、瞬(shun)息萬變(bian)。民營(ying)企業(ye)(ye)遭遇(yu)內(nei)外夾擊,內(nei)耗(hao)劇(ju)增、業(ye)(ye)績(ji)不佳、資金(jin)鏈斷裂等,導致行(xing)(xing)業(ye)(ye)與時局割裂嚴重(zhong)。
有關民營環(huan)保股暴(bao)跌,企業破產、倒閉、退市、“賣(mai)身(shen)”的消息,一直不絕于(yu)耳。
用(yong)“寒冬”來形容當(dang)時的環保市場不為過,環保民企一度在逆境中(zhong)低(di)迷(mi)度日。
不少行業巨(ju)頭同(tong)樣身處低潮。
但是他(ta)們卻在(zai)低谷中竭力(li)謀(mou)求生存機(ji)遇(yu),進行“自救”。他(ta)們中有(you)的選(xuan)擇轉讓控(kong)制權與國(guo)資(zi)合作,有(you)的正在(zai)謀(mou)求國(guo)資(zi)支(zhi)持。
國資、央企(qi)(qi)紛至沓來,頭部民(min)企(qi)(qi)「混改潮」火勢不減。
都說環保吃(chi)的是(shi)國家飯,這(zhe)話沒毛病。
在市場(chang)低(di)迷不振的蕭條時(shi)刻,國(guo)家“帶資進場(chang)”,拯救一眾游(you)走危險邊緣的環保民企。
據統計,2021年國內(nei)環(huan)保(bao)(bao)行業前十強,僅(jin)剩3家民企。三聚環(huan)保(bao)(bao)、環(huan)能科技(ji)、國禎環(huan)保(bao)(bao)、清(qing)新環(huan)境、東方園(yuan)林、雪浪環(huan)境、碧水源等民營(ying)環(huan)保(bao)(bao)上市公司控股(gu)(gu)權都發生了變化,控股(gu)(gu)權受方以(yi)國企和央企為(wei)主。
從當前環保(bao)行業混改(gai)情(qing)況來看(kan),混改(gai)浪(lang)潮也是只增不減。不夸(kua)張地(di)說,未來很長(chang)一段時間內,國企(qi)、央企(qi)會形成重要的(de)中堅力量(liang)。
地方水務(wu)加速(su)集團化、規模化,大型水務(wu)集團“勢如破(po)竹”。
環保行業(ye)作(zuo)為(wei)一個產(chan)業(ye)逐漸成(cheng)形,環保企業(ye)已逐步(bu)邁入產(chan)業(ye)集團化形態,環保集團已成(cheng)多省(sheng)“標(biao)配”。
自2021年(nian)以來,山東、江蘇、廣州、四川等地相繼成立省(sheng)級大(da)型環(huan)保(bao)集團。據(ju)不完全統計,目前(qian)全國范圍內(nei)已經成立的省(sheng)級環(huan)保(bao)集團約(yue)30個。
縱觀這些地方水(shui)務集(ji)團的(de)成立,明顯可(ke)以看到(dao)一(yi)個趨勢:水(shui)務一(yi)體化。
過去,地方環(huan)保平臺即使依靠資(zi)源優勢(shi)拿下了環(huan)境治理(li)項目,也沒有能(neng)力自己(ji)完成,還(huan)是得(de)尋找專(zhuan)業(ye)力量來解(jie)決。
現在,地方(fang)環保(bao)平臺和(he)民營技術企(qi)業分工合作,前者負責投資、談生意和(he)拿項(xiang)目,后(hou)者負責建設、運營和(he)維護。
至此,新的(de)環保(bao)商業模式悄然上演。
細分賽道乘勢而起,「專精特新」成中小企業轉(zhuan)型(xing)升級(ji)的“急救良方”。
進不(bu)了“國家隊”,也沒能“擁抱”上環保(bao)集團(tuan),環保(bao)企(qi)業中占數更多的中小型企(qi)業怎么辦(ban)?環保(bao)公司紛紛開始想著法的尋找出路(lu)。
于(yu)是,“專精(jing)特精(jing)”賽道持續加碼,給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chu)“高質量(liang)發展”,這(zhe)就意味(wei)著(zhu),未(wei)來在針對各產(chan)業的(de)舉措上(shang)將朝著(zhu)高質量(liang)的(de)方向展開,其(qi)中當然包括(kuo)環保行業。
實(shi)現高質量發展,“專精特精”無疑(yi)是一條必經之(zhi)路。
據(ju)全聯(lian)環境商會(hui)梳(shu)理,截至(zhi)工信部已經(jing)審核并認定的四批(pi)國家級專精特(te)新(xin)“小巨人”企(qi)業達9119家企(qi)業,其中環境企(qi)業400余家,占比(bi)約4.5%。
圖片來源于(yu):清科毓(yu)辰
對于中小企業(ye)占(zhan)比達8成以上的環保行業(ye)來(lai)說,走(zou)“專(zhuan)精特精”之路,已然成為其未來(lai)發(fa)展的有效途(tu)徑(jing)。
發展有道,大有可為。身處行業洗牌與國資的(de)夾縫中,想要分得(de)“環保一杯羹”,抓住“專精特新”的(de)風口才是王道。
03
困難重(zhong)重(zhong)的環保路真的只是缺錢嗎?
矯正(zheng)惡性低(di)價競爭、壓實政(zheng)府責任感
許多人把這當(dang)下環保企業的(de)艱難歸咎于“沒錢”,也對(dui)也不對(dui)。
污染(ran)治(zhi)理固(gu)然離不(bu)開資金投入,但不(bu)得不(bu)承認,當前環保(bao)行業的其他方面(mian)尚有不(bu)足。
全維度活(huo)躍環(huan)保行業(ye),才是“拯(zheng)救”缺錢企業(ye)的治(zhi)本之道。
從國(guo)家政策(ce)方面看,應(ying)該進一(yi)步完善行業相(xiang)關法律法規(gui),給(gei)予(yu)關鍵性(xing)政策(ce)支(zhi)持。建立長效(xiao)、常態化溝(gou)通機(ji)制(zhi),以(yi)及(ji)更加平(ping)等、規(gui)范的市場主體關系。
其一(yi),不要讓大家覺得“國家隊”進場(chang)完全(quan)就是來擠壓民企空間,它的本質應該是一(yi)種(zhong)互助(zhu)共贏模式。其二,矯正環保(bao)市場(chang)低價惡性競爭和資(zi)源分配(pei)失(shi)衡的現象(xiang),將(jiang)秩序全(quan)力(li)拉回正軌。
同時,要壓實地方政府和(he)部門監管責任,加強(qiang)政府履約(yue)能力,積極解決(jue)“拖欠問題”,提高政府信用度。
回歸企業本身(shen)(shen),“想要活下去、甚至(zhi)活得好”,相關(guan)企業應盡(jin)快告別(bie)無序、冒進式(shi)擴張,把握(wo)自身(shen)(shen)內功與風險控制之間(jian)的平衡。
尤其是一部分民(min)企,更要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能力(li)、運營(ying)服務等(deng)方(fang)面自我精(jing)進,把企業轉型升(sheng)級當作抓手,從而立足長(chang)期發展根本。
時(shi)至今日,在(zai)多方共同推(tui)進下(xia),整個環保行(xing)業正(zheng)在(zai)慢慢恢(hui)復元氣(qi),重回(hui)賽道。
04
結語
縱觀環(huan)保(bao)發展之(zhi)路,外部環(huan)境復雜(za)多變(bian),行業興衰起伏波蕩。
環保企(qi)業一定要積極適應變化,揚(yang)長避短,建立核心競(jing)爭力(li),才可能(neng)在后疫情時代(dai)立于不敗(bai)之(zhi)地,甚(shen)至(zhi)乘上東風,與時代(dai)同頻共振。
聲明:本文(wen)轉自環保水圈,作者之淮,本文(we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gong)學習交流之用(yong),不做(zuo)商(shang)業用(yong)途。如文(wen)中的(de)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zai)第三(san)方的(de)在(zai)先(xian)知識產權,請(qing)及時(shi)聯(lian)系我(wo)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