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

產業發展現狀
1.生態環保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生態環保產業小微企業數量占比較高,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骨干企業數量較少,尤其缺少行業領軍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多數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條中缺少高附加值產品,尤其是關鍵配套設備與國內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2.產業載體建設相對薄弱
產業集群數量少、質量低,在產業規模、專業程度、招商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差距,資源整合能力、引領帶動能力、專業化分工協作能力與先進國家相比發展滯后。
3.科技創新動力不足
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起步較晚,行業整體研發設計能力與國內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高層次創新平臺建設仍是短板。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研發投入不足、產業人才供給不足、高素質專業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4.企業資金問題突出
環保裝備制造業、環境服務業等領域單體項目金額大、周期長,研發投入高、訂單預付款比例低,企業資金短缺問題明顯,難以支撐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等高成本投入。“融資難、融資貴”,各級扶持政策資金兌現不及時不到位,進一步制約了生態環保企業發展壯大。
5.政策扶持體系不健全
相關部門職責不清晰,缺乏強有力的產業發展推動機制。市場發展仍有亂象,行業管理有待規范。產業政策對接平臺缺乏,技術、人才、資金等配套政策及公共服務不完善,產業發展推動和服務保障能力有待加強。
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隨著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日趨嚴重,生態環境保護愈發重要。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一系列鼓勵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在新一輪環境立法的興起與環境監管機制的完善下,全球生態環保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路線圖,推動生態環保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1.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產業聚集發展。以特色生態環保產業園、龍頭企業、重大環保治理項目為核心,建設一批具有地區產業特色、區位優勢突出的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和基地,構建集技術開發、成果孵化、設備制造、工程設計、公共服務等多功能的一體化產業集聚區。大力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加強網絡建設,為產業信息交流、資源流動提供必要渠道,構建環保產業鏈,培育環保產業發展集群。
加速產業鏈式發展。聚焦國內外市場,瞄準國內外領先水平,加快龍頭領軍企業發展,發揮核心優勢,進行業務拓展。鼓勵環保中小企業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打造一批專注于特定細分領域、細分產品,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鏈關鍵企業。根據產業鏈發展需要,培育引導成長性好、專業性強的小微企業,形成龍頭引領、小微跟進的產業鏈梯次發展格局。
提升完善產業鏈條。鼓勵大型企業向研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模式轉化。充分發揮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其上下游產業鏈進行集聚整合、“雁陣形”發展。按照‘建鏈、補鏈、延鏈”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園區,推進鏈式招商,引導關聯產業、配套企業集聚發展。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
推進產業數字升級。探索“互聯網 +”綠色產業模式,推進 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態環保產業的深度融合創新。立足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探索建設環保產業云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化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打造高水平環保產業綜合門戶網站,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環境咨詢服務、綠色產品認證、碳排放交易等領域的應用。
推動行業綠色轉型。推動行業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大力推行低碳發展模式,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節能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鼓勵綠色技術創新,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加快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循環技術等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規范企業生產行為,打造綠色公共服務平臺,強化綠色服務保障。
2.發展產業集群
發揮生態環保產業“門類齊全、鏈條完整、集群發展”的格局優勢,圍繞環保裝備制造業、環境服務、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產業等領域開展集群建設、載體升級、動能轉換,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著力打造“一研、二孵、三推”的產業集群路徑,形成“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帶動生態環保領域政產學研合作實現新突破 ;建設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加快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 ;加大生態環保會展招引力度,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3.培育龍頭骨干企業
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為主要方向,打造一批專注于特定細分環保專項領域、細分環保產品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行業“小巨人”企業,加快培育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生態環保龍頭骨干企業,帶動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創新,加快形成環保領域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蓬勃發展的梯次發展格局,積極布局培育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培植發展新優勢。
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遴選創新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采取精準措施,推動其加快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遴選優秀高新技術企業納入上市企業培育庫,加強對入庫企業的專業化服務輔導,推動更多環保企業上市發展。
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按照“規上企業高新化,高新企業規上化”的路徑,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力突出、行業影響力廣泛的環保龍頭骨干企業,遴選一批成長性好、掌握核心技術、發展潛力大的環保規上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精準開展靶向服務,推動成長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在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制造服務、運營管理等方面加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聚焦環境治理新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
鼓勵“環境醫院”等服務模式創新,支持環境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加快環保領域創新載體建設,組織開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爭創環保領域各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組建生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
支持龍頭企業與省內外產業鏈上下游龍頭骨干企業、科研機構聯合研發,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和水平。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清潔低碳與循環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和保護等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建立生態環保科技成果庫和轉化項目儲備庫,提高先進關鍵技術的產業轉化率。
依托技術交易、展會推介、政府購買等方式促進環保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支持企業自主研發的創新性產品申報環保領域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落實專利轉化支持政策,推動高價值專利在環保產業領域應用。
支持高校院所與園區平臺、行業龍頭企業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中試基地,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模式,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創建。
5.提升人才隊伍水平
強化人才招引培育。拓寬引才渠道,鼓勵企業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退休返聘以及技術入股等方式,柔性引進國內外頂尖專家型人才、國內外領軍人才、專家團隊和事業單位科技人員。
加強環保企業與國內外高校合作,探索開展訂單式、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打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生態環保產業人才隊伍。聚焦污染治理、節能降碳、環保材料研發等環保領域人才需求,緊貼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支持力度。
支持舉辦各類環保產業會展及研討活動,吸引聚集高層次環保產業專家交流指導,發揮高端智力優勢,促進我國產業發展。同時,還要加強對重點環保企業負責人的培訓培養,建設一支掌握現代經營理念,具有全球視野和開拓創新能力的現代生態環保企業家隊伍。
6.釋放市場需求
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契機,統籌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資金投入,同時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為環保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創造新需求。
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實施碳減排示范工程,實施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工程、揚塵精細化管控工程。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水污染治理,深化節水城市建設。強化陸、岸、海污染統籌治理,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深入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加強農村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實施廢棄露天礦山修復治理工程。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無廢礦山”、“無廢果園”、“無廢景區”、“無廢小區”等“無廢細胞”。
支持危險廢物專業收集轉運和利用處置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網點和貯存設施,開展危險廢物有償收集轉運服務。推進重金屬減排、危險廢物處置和資源化利用以及尾礦綜合利用等。
7.強化資金支撐
積極爭取中央和地方有關財政資金支持環保技術攻關、環保產業項目建設,對環保領域中“小升規”、“獨角獸”等企業按照政策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發揮財政資金、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等作用,撬動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環保產業,提高綠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
落實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強化金融產品創新,支持生態治理、環境修復等綠色項目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發應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創建等工作,加大對小微環保企業的融資支持,爭取綠色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穩步增加。
8.重視宣傳引導
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強化公眾教育,普及環保知識和方法,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為發展環保產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宣傳,讓全社會更加了解、關注和支持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吸引擴大社會投資,助力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
聲明:本文轉自環評家園,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僅供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商業用途。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識產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