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動真格”!日媒:在華日企需跟上中國步伐
日媒稱,中國正在急速加強環境監管,即便以環保見長的日本大企業也未能及時應對變化,相繼出現被罰款或停業整改的事例。有專家稱,“不能委托當地法人應對環保問題,而應該由日本總部收集信息和提供必要投資支持等方式進行干預”。
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28日報道,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在中國上海的塑料包裝材料工廠2017年3月因違反大氣污染規定,被有關部門處以共計235萬元人民幣罰款和部分業務停業整頓的處罰。該公司到2018年4月才重新全面開工,引入新的排污處理設備等需要花費數億日元。
該公司負責人說,“現在中國的排放標準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原本打算采取環保對策,但沒想到強化監管的速度比預期的快”。
報道稱,中國從2015年1月開始強化環境監管。鑒于PM2.5導致的大氣污染加劇,中國政府時隔25年全面修訂了環境保護法。修改后的環保法不僅加強了行政監管責任,規定了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義務,而且事實上取消了罰款上限,強化了對企業的罰則。另外還健全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機制,允許環境團體等要求企業進行環境污染賠償并提起訴訟。
此外,中國還相繼修改了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單個領域的法規,引入了各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制。2018年1月,中國政府還開征環保稅,根據污染物排放量征稅。
同時,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也在加大。據中國政府統計,因違反環保規定被限產停產的案件在2017年1至11月達到了7842件。這類案件最近幾年內數量激增,海外企業也成為處罰對象,日本企業除了凸版印刷公司外,豐田汽車、旭化成、大金工業、三井化學等的關聯公司和工廠也被罰款或勒令停業整頓。
熟悉中國環境監管的律師本間隆浩說:“以前,即使有法規也不會取締,但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上海代表處2017年12月的調查,在中國開展業務的190家日本企業中,有約37%的企業一年內接受過與環境監管有關的指導。關于中國的監管,有80%的企業回答“嚴格”,有4%的企業表示“過于嚴格,業務難以為繼”。
一位在中國為日本企業提供咨詢的律師透露說,“有些中小企業實際上已經開始從中國撤退”。日本企業按理說在環境對策方面走在前列,但為何因中國政府加強環境監管而陷入被動呢?
上海清環環保科技公司代表清水泰雅說:“多數企業的情況是,日本的總部只要求‘嚴格應對’,但具體政策委托給了中國當地的法人來做。應對中國迅速加強的環境監管,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如果總部不積極干預,很難做到。”
清水泰雅說:“過去日本企業大多認為中國的執法很粗糙,認為日本在環保方面世界第一,這種成見導致日本企業在對策上落后一步。”
凸版印刷公司的負責人說,“公司徹底改變了對中國過去的印象,開始將中國作為世界上環保對策最積極國家來對待”,日本企業需要加快適應急于擺脫環境污染大國污名的中國的變化。